美发师吹风造型毛发矫正会伤头发么美女美发
拥有硕士学历的39岁大学教师翟凤站在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她的队友是一名干家政服务的29岁姑娘
拥有硕士学历的39岁大学教师翟凤站在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她的队友是一名干家政服务的29岁姑娘。两人分别在层层选拔中突破重围,在国赛中相遇并组队,最终她们拿下了家政服务整理收纳赛项的金牌。
一个是天津职业大学教师,一个是家政工毛发矫正会伤头发么,年龄相差了10岁。这个金牌组合的诞生印证了这场比赛的与众不同——技术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9月16日-19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58岁“老师傅”,也有16岁“小工匠”;有的拥有博士、硕士高学历,有的是学历普通的工人……成千上万个“他们”,组成了支撑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庞大技能人才大军。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他们活跃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加速器”,是引领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习总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本届大赛的主题正是“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在赛场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大国前进的步伐:一批新职业、新赛项首次亮相,紧贴技术技能融合发展;所有项目设置均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几乎每个赛项都较以往有了全新调整,瞄准的是数智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
这场全国最高水平的技能高手对决如同一个“练兵场”,操练着一支新时代技能人才大军,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
国网天津电力公司的两位90后电缆技术工人于连坤和武旭光,夺得了今年新增赛项“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项目的金牌。
他们的教练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华。在张华看来,从这个电力新赛项的设计可以看到国家对技能人才的真实需求,“国家要向前发展,除了要有高学历的科研人才,还需要一大批能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出来、把图纸变成产品的能工巧匠。”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而电力电缆就是城市的“能源主动脉”。以天津市为例,外环线%,电缆安装质量和运维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的能源安全。
“大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能手。”张华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电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们公司从事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都是本科、硕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武旭光就是硕士研究生。”
他拿一个小小的电缆头举例,“电缆头埋在地下,时间长了必然面临老化等问题,我们必须保证它在安装后能长期运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需要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
较之以往,本届大赛增加了起重设备应用技术、石油钻井技术、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计算机软件测试、机器人焊接技术、烹饪(中餐)等在行业中具有先进性、代表性且从业人员广泛的项目,进一步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
在虚拟现实工程技术赛区,选手们需要用3天时间,通过3D建模、编程动画等方式实现一个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场景。这也是今年大赛中的新职业和新赛项。
该赛项裁判长刘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虚拟现实实际上是数字空间和人之间的一个接口。”他认为,这项技术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本届大赛共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
随着我国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新职业。为此,大赛不仅增加了数字技术技能类新职业赛项,还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虚拟现实工程技术”5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更符合技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来自长春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博士丁言和吉林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网络与信息管理的硕士翟玉楠,参加了区块链应用操作赛项的比拼,这样的高学历选手在此次大赛中并不鲜见。
他俩是吉林大学的校友,是同一个实验室走出来的师兄弟。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后,两人一直携手做一些科研项目攻关。“分布式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一直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领域。”翟玉楠说,今年4月听说大赛选拔的消息,就一起报了名。
翟玉楠觉得,国家非常关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我们想来参与一下,能更好地了解学术研究与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我们的学生培养、教学改革和科研升级。”
东北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着用科技振兴推动产业振兴的新机遇,“我们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振兴东北贡献一份力量。”翟玉楠说。
从此次大赛参赛选手的身份看,职工身份参赛选手和高学历参赛选手大幅增加。其中,博士25人、硕士546人、本科1131人,高学历参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可以看出,技术技能融合发展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在加大。
高学历选手中,有不少是来自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天津职业大学教师翟凤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参赛是对自己的挑战,“教师更应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
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集成电路专业教师邱文挺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此次他参加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项目比赛。他认为,“考点紧贴生产实际和行业标准。参赛能倒逼我们深入钻研、查缺补漏,进而提升集成电路领域的教学效果。”
还有很多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大咖,比如参加人工智能工程技术项目的杜义康,拥有博士学历,是企业里一名高级工程师,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多年工作中,他和团队攻克了传统地质判识方法的技术难题,研发了精细化识别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川藏铁路、郑万高铁、宜兴联络线、四川路桥、西十高铁、西延高铁等重大项目。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赛项裁判长庞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缺的就是人才,而竞赛本身可以让更多人投入进来。”
“有人觉得,博士干技术技能工作是大材小用,我不这么认为。”庞春说,职业技能面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侧重实际应用。“博士也来参赛,反映了技能提高、技能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很多技术工人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这种趋势,高学历选手中有不少是在实践工作中边干、边学,随着岗位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他们不断学习知识、锤炼技能,不断提升学历、综合素养,以便快速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天津港电动装卸司机尹明干了16年装卸工作,全球首个“智慧零碳”集装箱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他是见证者、亲历者。10多年来在码头风里来雨里去,他练就了操作于“千米之外”、精准到“厘米之间”的本事。
这次在起重设备应用技术赛项中,他凭着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拿下金牌。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许旭波说,新赛项背后是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起重设备技术突飞猛进,大型起重设备已经完全实现了远程操控。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出一大批由孔祥瑞、成卫东这样的“大国工匠”带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助力天津港建成世界一流港口。他期待大赛能为新时代港口发展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港口产业工人队伍。
轨道车辆技术赛项的比赛现场,几个选手在一列轨道车厢里外忙碌着。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车辆的故障点并完成修理。
该赛项裁判长是来自中车的调试工人罗昭强。过去30多年,他随着中国高铁的建设一路成长,成为特级技师。他说,“现在咱们国家高铁和地铁的运营里程都是世界上最长的,技术也是最先进的,可以说轨道车辆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轨道车辆的制造和运维保养等领域,都需要大量具有相当能力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轨道车辆必须具备极高的安全性能,对技能操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能在现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级人才,”他说,一旦车辆出现系统性隐患故障,要能在很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与第一届相比,该赛项有了很大变化。罗昭强表示,最大的变化就是对选手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列车在运营过程中有些功能满足不了新的载客需求了,就需要做一些升级改造,现场工程师就要能直接进行改造。随着我国高铁走向世界,也需要一大批高技术人才作为高端装备的有力支撑,“越来越多新技术、新知识融入行业,对年轻人也更有吸引力。”
“谁能想到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能发展这么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赛项裁判长于效宇说,“技术发展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我觉得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次比赛除了考“聪明的车”,还考“智慧的路”,还有车路协同系统,要求选手能完成一个复杂的场景,更贴近现实。他谈到,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发展需要落地场景,新能源汽车是个最佳的选择,“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对应的是车联网、物联网技术,应该说是把现在很多领先技术都集于一身了。”
新兴技术、新兴行业的发展让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发展机会。于效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他认为,校企必须紧密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才能培养出大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年轻人天生对新技术、新事物感兴趣。”他注意到,近年来,这些新兴专业也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选择,他们在国家和行业的发展中捕捉自己的人生机遇。
党的二十大召开时,习总曾到广西代表团,问了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代表一个问题:“你的职称走的是哪个序列?”郑志明回答:“走了两个序列,既是特级技师,也是高级工程师。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像我这种职高毕业的钳工评上高级职称,想都不敢想。”
大赛赛场也传递出一种声音,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正越走越宽。
去年“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打破了技术工人的职业“天花板”。当了30多年高铁车辆调试工人的罗昭强当上了特级技师,在他看来,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人生出彩的机会,“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
“我们的小岗位连着大事业。”这是他常常对徒弟说的话,他鼓励年轻人要学会享受工作的快乐,“我们拧的每一颗螺丝,看似很普通,可一旦拧得不合格,就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大事业受挫。我们要求零误差,每个人要有这种责任感。”
作为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形象大使,“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国网天津滨海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说,自己在一线年,如今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带的徒弟里有不少博士、硕士学历的年轻人,近年来,团队一直在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移动共享充电桩等领域持续创新。他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个观念,“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就能成为技能人才,而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成为创新的专家”。
在他看来,大赛不仅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选拔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的竞技平台,也是广大技能人才施展本领、成就梦想的人生舞台,“我为自己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能赶上这样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伟大时代感到幸福和骄傲。”
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能工巧匠“津门”竞技,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切磋技艺、亮出绝技。他们中有58岁的“老师傅”,也有16岁的“技能小匠”,大家同台竞技,在方寸之间展现精湛技艺,让更多人感受技能之美。
经过3天激烈角逐,109个项目的金牌获奖选手脱颖而出。他们的冲金之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技能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可能。
得知自己获得数控铣项目(世赛项目)金牌时,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胡丽超兴奋极了。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6年。
胡丽超反复磨练的数控铣技术,被誉为“在钢铁上雕刻的艺术”。这一赛项需要选手操作数控铣床,以去除毛坯材料的方式制造零件。比赛中,选手通过电脑软件编程加工刀路,再操作数控机床,利用数控铣刀切削材料,根据图纸要求控制尺寸精度,完成复杂形状的平面、孔系、曲线轮廓、曲面等。
该项目追求结构的巧妙和加工的精度。“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0.08毫米,我们加工的零件,每一个成品的尺寸误差都不能超过0.02毫米,比头发丝细得多。”胡丽超告诉记者,“此次大赛在天津举办,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法国举办,因此,有两个模块的考核加入了‘天津之眼’与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元素。其中,塔尖的精度控制就是一个难点。”
和以往数控铣赛项比精度、拼速度有所不同,本次比赛增加了对选手反应和应变能力的考核,这也让胡丽超有些意外,“编程前,发一张图纸,加工时,再发一张图纸,加工进行到一半,又发一张图纸,要求选手加工出3个可以装配成鲁班锁结构的零件。”
比赛瞬息万变。赛后复盘时,胡丽超给自己的总结是“稳定发挥”。这份沉着和自若,源于赛场外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技能打磨。
“夺冠没有诀窍,唯有踏踏实实反复训练。”备赛期间,每天8时到23时,胡丽超都要全方位地进行训练,不光练技术,也练体能和口才。他坚持做早操、练俯卧撑,参加学院组织的讲故事练习,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和胆量。
颁奖仪式结束后,胡丽超被记者“围攻”,被问到为何要练习口才时,他机敏地答道,“现在不就用到了这项训练。”
比赛时长15.5小时,要求选手砌出两堵含有天津元素和文字元素的墙。主要考核选手识图、测量、放线、铺设工程材料、切割、砌砖、砂浆勾缝和清洁等技能,比拼选手完成作品的速度、精度、水平度、垂直度、平整度等。
比赛开始后,黄睿强给每一个环节都预设了完成时间,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直至第2天下午,距离比赛结束还有3.5小时时,由于过于追求精度,他超过既定计划10多分钟才结束当天的比赛。
节奏被打乱后,黄睿强稳住心态美女美发,及时调整计划、追赶进度,终于按计划提前完赛,腾出时间对作品进行自测,对照评分点查漏补缺。最终,他以多个评分点零误差完赛夺冠。
黄睿强的夺冠之路,实属不易。初中毕业后,他听从父母安排,来到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学习建筑工程施工。
入学后,天生好动的黄睿强不愿一直在教室里坐着学理论,得知学校有一支技能比赛的集训队后,他一有空便跑去实训楼学艺,很快他便意识到自身技能水平与竞赛要求的差距。
黄睿强开始苦练基本功,从搬砖做起,每天搬砖300多块。以每块砖4斤计算,他一天要搬1000多斤。
训练枯燥辛苦,他咬牙坚持。他白天实操6小时、晚上绘图2小时,反复练习“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砌筑动作,确保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完成,力求砖缝均匀、砂浆饱满、精度零误差。
砌筑训练,每天和砖块、砂浆打交道,对体力要求很高。为此,黄睿强坚持打篮球和田径训练,不断增强体能。
结束这一次的比赛后,黄睿强并没有给自己预留庆祝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争分夺秒地备战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
“感觉没有比够,越到后面手感越好了!”9月18日下午3点,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世赛项目)比赛结束,走下赛场的王铭娟难掩交出满意作品后的喜悦。
经过3天的比拼,总时长14小时30分钟,2003年出生的浙江小将王铭娟出色完成修剪、吹风造型、染色、烫发、接发、盘发、胡须修面7个模块,从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美发项目金牌。
“如果满分10分,我给自己打10分。”赛场下的王铭娟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甜美的笑容,比赛中的她却不苟言笑,专注于某个细节时,还会微微皱起眉头。直到比赛结束前最后一秒钟,王铭娟还在仔细检查头模上有没有碎发和污渍。
“即便是头模,也要把它当成真人来对待毛发矫正会伤头发么。”王铭娟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赛前,她会拍拍头模的“肩膀”,说一句“兄弟,咱们又见面了,加油!”
5年前,王铭娟开始接触美发行业,最先练习的是剪发。一天练下来,鞋子里满是碎发,扎得脚生疼,甚至会流血。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觉得辛苦,常常哭着走回家。“奶奶总是在门口等我回来,蹲在路边帮我一点点地把鞋子清理干净。”家人的鼓励让王铭娟选择了坚持。
在校期间,老师经常带着他们为老人义务剪发。刚开始学艺的王铭娟每次剪发都会小心地询问老人的意见。“他们总说没事,你慢慢剪,剪成什么样我都喜欢……”时至今日,这份温柔的鼓励依然被王铭娟珍藏于心。通过不断地实操练习,她也更加理解了老师的话,“美发不仅要把手艺活做好,还要让顾客满意,带动更多人尊重、理解美发行业。”
刚刚过去的夏天,王铭娟几乎天天都在杭州的基地训练,清早练体能美发师吹风造型,白天做造型、进行模块训练,晚上接受指导老师点评、分析技术不足、商讨改进策略。
这段努力奋斗的时光终于让王铭娟在金秋迎来收获。眼下,她即将为站上世界竞技舞台开始新一轮的备赛。
“这次大赛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更加坚定了我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决心。”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赛项中,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运维检修工于连坤和同事武旭光默契搭档,夺得金牌。
今年刚刚30岁出头的于连坤,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从事电缆运维检修工作。“这个职业要做好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的心理准备。”于连坤说。
电缆安装常常需要“上天入地”,不是在地下工井、坑道,就是在地面的铁塔平台。这对安装人员的体力、技能提出了双重考验,不仅要受得了烈日寒风,还要忍得了污水异味。不过,在于连坤眼中,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代表着城市电网的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于连坤下定决心苦练技能。除了去施工现场,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单位的实训室里,并在天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虽然已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是面对此次全国技能大赛,于连坤丝毫不敢懈怠,提前半年就开始全封闭、全身心地投入备赛训练。
“每个月回家休息一天,每天训练12个小时,每天要洗两身被汗水浸湿的训练服,这就是我们半年来的训练常态美发师吹风造型。”武旭光介绍说。
比赛中,电缆终端预处理和搪铅操作考验着选手的“刀工”和对“火候”的掌握。尤其是电缆终端搪铅操作,需要选手用燃气喷枪将铅锡合金棒加热到180~250摄氏度,熔化后贴附到密封处,再手拿抹布粘上油脂,将半液态高温金属揉抹定形。选手必须练出既快又准的手上功夫,才能在5秒“黄金时间”内完成精准塑形。
当于连坤和武旭光一起站上领奖台高举金牌时,他们手背上多年前的烫伤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正是这样一双双手,守护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来自深圳石岩中学的张洛华今年高考拿了594分,超过本科控制线分,这个成绩足以让她选择一所相当不错的普通本科高校。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张洛华在志愿表上郑重填报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成为该校首批招收的200名职业本科生中的一员。
9月13日,在深职大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张洛华代表新生发言时坦言“深职大的培养理念和我的人生愿景十分契合”,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她对自己未来4年许下了愿望:练就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社会、奉献祖国。
实际上,张洛华并非今年深职大首批职业本科生中的最高分考生。来自该校招生办的数据显示,今年,该校首届职业本科招生物理类所有专业投档分数线年广东“特控线”(普通物理类“特控线分——记者注),物理类专业组投档最高分595分,超本科控制线分,超本科控制线分。此外,全校本科平均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率为79.7%。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和数字动画等专业的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率达到100%。
不只是职业本科招生,该校专科层次招生仍持续呈现红火的态势。今年夏季高考该校录取的6000多名考生中,广东省内(不含深圳市)普通类本科上线%,广东省外普通类本科上线%。
“优质生源不断流入,充分说明了当前社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正逐渐发生转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深职大招生办负责人表示,学校持续多年的高质量就业,显然也为家长、学生在选择志愿时添加了砝码——近3年,该校毕业生在世界50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美发师吹风造型、标杆企业就业比例达29%,薪酬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对于更多的家长和考生而言,从深职院变身深职大,一方面是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学生的升学就业之路因而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也为探索本科以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该校校长许建领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深职大首批招生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数字动画等。
“首批6个职业本科专业,是学校在充分调研分析深圳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优势专业基础而设置的,全部对接深圳新兴战略产业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许建领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创立于1993年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与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17个。
“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虽然校名只有一字之差,表面上是学校办学层次的跃升,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产业发展和用人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建领认为,这意味着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产业能力等方面同样要实现升级。能否培养出具备解决产业一线复杂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技能人才,这也是本科“靴子”落地之后,学校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深职大获批后,学校成立了本科教育学院,统一承担职业本科专业教学工作。“这是稳步试点、探索积累职业本科办学经验的现实需要,也是摆脱专科路径依赖,推动职业本科往‘深’里扎、往高处走、往‘特’里创的重要举措。”该校杨欣斌在本科教育学院成立会上表示。
其实,为了迎接学校的职业本科生培养,探路职业本科教育,深职大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202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科创学院联合南山区政府创办未来技术学院,同步设立未来技术研究院。该校的未来技术学院主要聚焦消费电子、智慧医疗和智能制造三大领域培养人才。
这两年来,虽然没有学生,但未来技术学院提前组织了20名专职教师、30名兼职教师系统开发面向职业本科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制定完善硬科技孵化支撑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深职大邀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兼任未来技术学院创始院长。李泽湘是东莞松山湖、常州、宁波、重庆等地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先后与学生创办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一批知名科技公司。
“学校为了探索职业本科教育,设立了本科教育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两个平台。本科教育学院现有的6个专业承担了职业本科教育主阵地责任,未来技术学院承担前沿改革先行者角色。”许建领说,学校就是想以超常规措施探索前沿技术应用转化模式,有组织地培养能用科学方法定义问题和多学科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端工程人才,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探路,承担“探路者”的角色。
“教师们整个暑假期间都在研讨课程。”该校未来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张冬军博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未来技术学院引入设计思维,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从企业真实场景出发,培养“工程问题定义、工程量化分析、产品与工程设计、制造与迭代”等能力,并学会从人、自然、社会与商业等视角理解现实工程问题。
“未来技术学院每学期将开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会完成1个项目,本科4年下来每个学生将完成大约30个项目,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学生会具备一般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该校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文首文看来,未来的硬科技创业者必须具备把市场需求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能力,以及杰出的工程师素养和人文精神。
“未来技术学院正是深职大为适应未来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而设立,主要目标就是成体系地培养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文首文说。
“作为高职院校曾经的一面旗帜,深职大能否进一步探索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同路径,能否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非常值得观察和期待。”一位业界人士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
“发展职业本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面向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的战略性举措。”杨欣斌认为,深职大是教育部发布《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实施以来,全国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设立的职业本科高校。
“站在崭新起点上,如何高标准高质量办好职业本科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杨欣斌说,深职大无疑承担着探索职业本科建设路径的新使命,这也是学校获批成立后受到业界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职业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职业本科教育的示范标杆如何打造?需要我们在先试先行中破题。
“当然,作为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先锋队’,必须通过高水平办学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将会大大增强职业教育对深圳乃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增加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吸引力。”杨欣斌说:“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其相同的属性是职业性,从深职院到深职大,我们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初心不改,深职大将继续坚守职业教育赛道,以归零心态开展‘二次创业’,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砥砺前行,努力把深职大建设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助力深圳打造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强化职业教育是促进充分就业的关键一环,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提高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积极破解产教融合难、职普融通难、科教融汇难,为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促就业、防失业面临一定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青年就业难题、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经济换挡变速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就业效应更加凸显。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挥职业教育的就业促进作用。2021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2022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些举措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将职业教育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拉得更近、理得更顺,为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就业促进功能提供了科学引导和坚实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办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也相对滞后于日新月异变化的产业发展态势。比如,2022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和134个绿色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更新需要一定时间,加之新设专业优质教学能力生成周期较长,职业教育目前对这些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尚不能有效满足。
此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当前,第一产业趋向科技化,第二产业趋向智能化,第三产业趋向精细化。2019年至今,人社部陆续发布的新职业中,高新技术技能职业占比高达40%。这样的产业发展态势和职业演进趋势,使脑力技能需求越来越高、体力技能要求越来越精,亟须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与之相适应,解决当前的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问题。
高质量就业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职业教育是促进充分就业的关键一环。提高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一,破解产教融合难,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技能型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关键所在。当前毛发矫正会伤头发么,应聚焦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积极性,打好财政、金融、土地、社保等激励政策组合拳,激发企业在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中形成新的生产力,并落实好培育“大国工匠”的社会责任。为此,一方面,要办好“校中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职业院校创设各类实训基地、创新中心、孪生数字场景,赋予企业在专业开发和设置的论证、教学计划拟定、课程系统开设、“双师型”师资培养、考核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减少企业的知识产权、高技能人才流失风险。另一方面,要办好“企中校”,鼓励企业出资兴办职业培训机构,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支持企业通过短期培训、技能大赛、行业比武、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等载体强化职业培训,促使员工的知识得到及时更新、经验得到不断积累、工作适应性不断提高。
第二,破解职普融通难,提升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认同度。职普融通是破除职业教育“矮化”“窄化”传统认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做好“融”的文章,抓住知识和技能融合性课程建设和“双师型”师资培养这个“牛鼻子”,牵引各类综合高中积极开展招生方式、培养方案、毕业考核等方面的互融性改革,将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纳入普通高中教学安排,逐渐形成职普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做好“通”的文章,逐渐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支持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3+4”贯通培养,鼓励高职院校与“双一流”高校联合实施“3+2”联通培养,有序畅通职业院校学生学历晋升和能力提升渠道。
第三,破解科教融汇难,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才能走深走远。一方面,要在科创中育人,将科学研究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鼓励科研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应用技术转化研究,选派职业教育教师到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挂职锻炼,依托数字科技赋能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在育人中科创,注重将科学理念、创新思维、技术方法、前沿内容融入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和实训环节之中,运用原理解析美女美发、实验推导、实操应用等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掌握新方法、拿出新方案,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今年全国职教活动周期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潍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促进山东省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对潍坊委以重任,要求潍坊在推进‘两翼’建设、提升产教融合质效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打造‘潍坊范式’,在全国新一轮职教改革中当好排头兵。”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端梅表示。根据部、省相关要求,结合潍坊职业教育和产业布局,启动包括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在内的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以此深化拓展创新提升潍坊农业农村发展的“三个模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潍坊是农业大市,是习总予以肯定的“三个模式”的发源地,农业产值全省第一。潍坊也是职教大市,有职业院校70所,其中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4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6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0所,在校生38.8万人,每年可提供超11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依托部省共建的全国唯一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由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共建。联合体现有成员单位100家,其中,政府部门12个,普通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含职教本科)5所,中职学校4所,企业56个,科研机构6个,其他组织14个,是潍坊市集中全市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的产教联合体。
潍坊作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两次承办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的山东省职教高地示范区、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高度重视、高位推动。
潍坊积极推动职业院校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了专业设置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定期研究会商,指导职业院校围绕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围绕产业需求布局骨干专业200个,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40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20个、特色专业100个,建立了紧密服务产业体系的专业体系。
潍坊将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托国家农综区等建设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全部入选山东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首批培育了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潍坊“两体”建设路径。
潍坊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创新校企一体育人机制、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市政府出台支持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资金奖励补助等激励政策。截至目前,签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80个,在院学生3万多人。
潍坊推出产教融合“政策包”,先后出台《潍坊市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潍坊市人民政府 山东省教育厅共建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潍坊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13项助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产业学院建设的“财政+金融+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细化政策,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
税收方面,为28户次产教融合型企业抵免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1669万余元;土地方面,为4个职教类项目解决土地指标724亩;财政方面,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266万元,撬动社会3亿多元投资职业教育;金融方面,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多元化融资品种,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等提供信贷支持,近三年,发行专项债券12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和“双高”校建设。
副市长陈端梅表示,潍坊市将以新一轮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潍坊良好职教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效,着力打造全国产教融合改革先行区、全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和全国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具体做法如下: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专班作用,统筹研究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着力破解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跟进国家、省出台的支持政策,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争取项目,为更多院校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园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牵头高校、市相关产业及教育、科技等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细化项目清单、形成工作合力,为联合体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发挥工作专班和产教融合研究院作用,突出各部门、寒亭区、潍坊国家农综区推进办公室等工作责任主体,建立起项目清单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落实考核激励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整合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等资金,重点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进一步落实重点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产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重点抓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做好科研与成果转化、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工作。
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全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及时推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扬奖励,营造社会充分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联合体建设的良好氛围。
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小型车间里,今年刚从佳木斯职教集团机电工程系毕业的数控车工刘俊在机座加工线忙碌,与同事一起完成镗、铣、钻等多道工序的加工。从几个月前刚来公司实习,到如今熟练操作数字化加工设备,刘俊的成长得益于校企联合创办订单班培养方式。
“企业与佳木斯职教集团合作以来,目前在岗98名学生。与外聘员工相比,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上手更快,企业更需要这样的应聘者。”小型车间党支部杨姗姗介绍,公司定期组织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到车间实训,通过不断认知、操作和到岗实习,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在佳木斯职教集团,智能装备制造的生产线被搬进校园,校企共建了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机电工程系党委李慧说:“以前上课缺少实际生产时的设备,学生兴趣不够高。现在,课堂理论学习也能上手操作设备,授课效率大大提升。”
据介绍,佳木斯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化改革的先行地。近年来,佳木斯市教育局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发布重点产业、企业信息、急需紧缺工种、职业学校专业4个目录,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实现“把工厂建到校园里,把课堂搬到车间里”。除了装备制造业,当地农牧业、医疗护理业发展迅速,探索出产教融合新方式。
在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县域农技推广中心、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不时可见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现场实训。市政府牵头,依托农高区,农职院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佳木斯农高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与此同时,与当地共建县域乡村振兴学院,制定人才、教学、课程等标准,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结合,更加符合现代农业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
2022年,结合全市口腔高等医学、口腔医疗、义齿加工制造等资源和产业优势,佳木斯职教集团、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等院校和口腔专业医院在科研、医疗、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力。黑龙江省林业卫校与德国牙科技术协会联合创办口腔修复工艺、口腔护理等专业,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标准,学生实习前由德国牙科技术协会专家考核,成绩合格颁发德国技能等级证书。
佳木斯市教育局局长孙秋丽介绍,为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层级美发师吹风造型,佳木斯积极主导区域内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黑龙江省林业卫校与佳木斯大学开展黑龙江省首批“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佳木斯职教集团与佳木斯大学在焊接专业进行“3+2”高职本科贯通探索。“本地化的贯通,将人才培养过程前置,为在佳木斯就读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成长环境和更加畅通的成才渠道,有利于构建紧密、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孙秋丽说。
7月4日公布中考成绩,7月6日就基本报满,今年的招生季,合肥经贸旅游学校火了!同样火爆的场景还出现在合肥、宣城、亳州等地的一些优质公办职业学校报名中。职业教育有没有奔头?考生和家长们用实际行动作出了选择。
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让“职业教育成就更多精彩人生”越来越照进现实。职业教育环境不断向好,“3+2”直升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招生、高职院校分类高考、技能大赛获奖保送等渠道,让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丰满。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薪酬待遇不断增长,也让以就业为方向的学生和家长满意、放心。
职业教育和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以合肥市为例,近10年来,该市平均每年新增人口约20万人。其中,中职留肥毕业生约1万人、高职留肥毕业生约6万人。近年来,合肥市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比亚迪等一批头部企业。企业背后是海量的用工需求,如何及时为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正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恰逢其时的发展机遇。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打造一批特色职业院校,让职业教育在对接产业中找准位置,在对接市场中形成优势,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期盼的解决途径。
今年4月,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通过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数量将居全国第一方阵;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技能人才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明显提升,形成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接通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
当下,主动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的现代职教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样板”正在热火朝天打造中。我省将重点建设30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重点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快建设一批幼儿保育、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淘汰一批供给过剩、滞后于产业需求的相关专业,扶持一批涉农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好的教育途径,也将在市场中找到自己应得的、恰当的地位。
“整个高职战线缺少一个大家认可的统一的质量认证标准,实践中确定评价办学质量的指标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9月22日,在2023年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张慧波发布了该校历经5年研发的、且经实证验证的高职院校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并对当前高职办学质量评价做出了如上评述。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点,专业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张慧波介绍,自2017年起,该学院以“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宁职实践”为指导思想,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认证理念,参考《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国际认证标准,基于已有发展范式,组织科研力量自主探索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需求、且经过科学验证的高职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
“该认证体系已经在一些专业得到了实际验证,且可以促进教学成果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专业和更多学校参与到这个认证体系。”张慧波说,这对于建立专业认证的中国方案、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升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该指标体系的开发已经从1.0版本精简到了5.0版本。5.0版本的指标体系共包括“基本指标”“认证指标”和“参考指标”三类,共计21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评估书表设计秉持了“化繁为简”的原则,通过评估书表中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分析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明确工作任务。此外,评估书表产生的数据将为专业认证的信息化和校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重要支撑。
张慧波介绍,本次发布的高职院校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是经过实证验证的指标,实现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科学支撑。“高职院校专业认证指标体系还将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提供指导和保障,是共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桥梁’。”张慧波说。
- 标签:美发零基础理论知识
- 编辑:胡晓静
- 相关文章
-
美发护发小常识美发干胶
比如说这款巧克力色的中短发,这款发型选择的烫发样式是离子烫
-
美容美发产品批发开美容店的基本流程
欢迎您开启广东佛山美发护发展览会窗口,汇集2025年佛山多场美发行业盛会,佛山美发护发展览会参展企业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届…
- 美发剪发价格表背景美容美发培训高端理发店宣传文案美发广告图片大全
- 美发培训文案美容美发产品介绍美容美发海报美发发型图片高清
- 美发短发造型图片特殊的美发韩剧理发美发培训学校
- 不用打理的女生短发寸头的20种发型头发护理操作流程
- 剪发价目表美发平台—不用打理的女生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