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肌肤问题  皱纹

长江白鲟灭绝带来哪些启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长江白鲟灭绝带来哪些启示

  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白鲟灭绝”的消息高挂在热搜榜上,阅读量数以亿计,足见人们对它的关注。

  但在专家们看来,这样的关注有些迟。

  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的吻长达到身体的一半,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於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除了白鲟,另有140种鱼类在最近一次调查中也不见踪迹,虽然两次调查间隔41年之久。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濒危物种。

  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白鲟被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发布消息称,IUCN尚未官宣白鲟灭绝的消息。对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3日下午回复记者称,“是没有正式公布,但评估已经完成了。公布与否,不影响其科学结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自1996年起,危起伟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鲟鱼专家组成员。

  200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撰文反思白鱀豚为何灭绝时提到,栖息环境的破碎化,甚至丧失;食物匮乏以及人类电捕炸等毁伤。

  白鲟灭绝,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反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的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些启示。

  在这篇论文中,栖息地破碎化、退化,产卵迁徙受阻等因素被重提。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1970年代长江的开发和大坝建设,进一步减少了当时白鲟的个体数量。作为淡水中的大型食肉性鱼类和顶级捕食者,长江白鲟的种群数量可能从未增加过。过度捕捞可能加剧了它的灭绝。栖息环境退化也是长江白鲟灭绝的关键原因之一。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该论文称,长江白鲟灭绝是多重威胁所致,要想避免更多类似灭绝事件的发生,长江流域濒危物种保护工作迫切需要改善。

  该论文称,从长江白鲟灭绝事件来看,有很多教训可以汲取。该论文提到其中三个。

  第一,研究表明,拯救长江白鲟的关键时间点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灭绝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预计的灭绝时间)。但所有的实质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测、在其历史产卵场进行试验性捕获调查、人工生殖技术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后开展的,“已经来不及阻止其灭绝”。对于某些物种而言,保护机会的窗口可能已经关闭。但对于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个体存活的物种而言,抓住剩下的机会很重要。研究人员认为,应尽快对长江里所有濒危物种的灭绝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保护措施及优先次序,从而避免可能进一步发生的灭绝事件。

  第二,优先保护灭绝风险最大物种的迫切性是如此紧急。保护重点应放在那些多年未见或栖息地严重丧失、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物种上。比如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长嘴鳡)和四川白甲鱼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也已经多年未发现,但甚至从未被IUCN红色物种名录评估过。此外一些物种,如胭脂鱼、圆口铜鱼、四川哲罗鲑、中华鲟、长江鲟等,虽然被评估过,但也已多年未见自然繁殖。

  第三,需要对整个长江流域进行新的综合调查,并制度化定期进行,比如每五年一次。该论文称,长江流域曾于1973年–1975年进行首次全面科学调查,41年后,2017年-2018年进行第二次综合调查。由于缺乏持续性的记录,目前无法确定第二次调查中140种“消失”鱼种的命运,比如它们是否已经灭绝。因此,也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1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一位博士研究生告诉记者,保护一个物种的最终意义在于保护其栖息地,保全完整的自然生态和其中的生物。

  这位博士生说,一个物种要想存续,要有食物,有庇护所,有产卵场,要活得下去;还要有存活的个体,要能长大、成熟,有繁殖能力,维持一定的种群。在自然保护的语境中,任何野生动物放归的目的是种群重建。但放归的前提是在野外能活得下去。

  长江白鲟的目击1985年最多

  长着长鼻子的长江白鲟还有五个兄弟。但其中四个,人们都只在化石里见过。剩余两种中,除了长江白鲟,它仅存的兄弟是生活在美国密西西比河里、体型较小的美国匙吻鲟。它们的长鼻子被称为匙吻,如同汤匙的长柄。

  前述论文显示,1981年至2003年,人们一共看到长江白鲟210次,只有45次作了详细记录:体长、目击地点、鱼龄等。

  绝大部分长江白鲟的目击事件发生在1995年之前,以1985年左右时最多。虽然此前的1983年,中国已经禁止捕捞长江白鲟,但误捕事件频发。

  200多次长江白鲟目击事件中,47次发生在上游江段,159次发生在下游江段,后者占比75.7%。

  根据仅有的监测记录,研究人员认为,恐龙时代就出现在长江里的白鲟最早在2005年、最晚2010年,已经灭绝。“失去这种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大型代表性物种,是可悲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他们在论文里写道。

  本报综合消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