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家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1.2万亿 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来源标题:超千家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1.2万亿 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超千家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1.2万亿
规模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业内人士:募资应用于主业
据最新不完全统计,今年两市共有1115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数为18455只,累计金额达1.2万亿。
不过相比2018年,购买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以及购买金额都有所减少。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超过1300家上市公司投身“理财大军”中,理财规模达1.79万亿,认购金额逐年攀升。
恒瑞等三公司购理财产品均超200亿
截至11月7日,恒瑞医药、海螺水泥、渤海轮渡、欧普照明、养元饮品、南山铝业、海信电器、北汽蓝谷、南钢股份等公司,纷纷耗资上百亿资金,购买了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其中,包括恒瑞医药、海螺水泥、渤海轮渡今年以来分别认购了214亿、210亿、202亿理财产品,位居榜单前三。
恒瑞医药今年以来认购了219只理财产品,合计规模达214亿元,位列今年上市公司“理财王”,银行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认购规模分别为147.25亿元和67.25亿元,理财期限从5天到373天。其中,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揽下恒瑞医药理财规模的54.8亿元和49.4亿元,占比近半,剩下10家银行分食约110亿元份额。“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其权益类理财产品预计会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利用母行的渠道优势,从而为上市公司理财提供更优质服务。”邮储银行战略发展部副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海螺水泥也热衷于理财,今年共有210亿资金用于理财。除了大手笔理财投资,该公司还勇于尝试新的理财方式。10月14日,海螺水泥公告,拟将40亿元自有资金用于购买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公司的“鹏鑫”封闭式理财产品,理财期限为273天。海螺水泥此次尝试,或是目前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头啖汤”。
渤海轮渡今年购买了202亿理财产品,涉及397只理财产品,到期实现收益仅约800万。不过,从财务数据上看,渤海轮渡并不“富裕”。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该公司净资产33.17亿元、净利润3.44亿元、经营现金流量净额4.41亿元、货币资金7.75亿元,这也意味着公司货币资金用于理财的周转率在前三季度已超过2606%,公司主业似乎从航运成为了理财。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渤海轮渡在2017年便已认购理财产品110只,累积理财金额超过72亿;2018年交易108次,累积理财金额超过85亿。3年来,渤海轮渡累积理财交易615次,交易金额累积359.72亿,累积收益仅5000余万。
16家科创板参与理财
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出现了科创板新贵的身影。目前已有16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了参与理财的公告,其公告显示资金多来源于超募资金,也有一部分为自有资金。
以热景生物为例,该公司在10月23日公告,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闲置募集资金,拟使用额度不超过2.5亿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流动性好、安全性高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
中国通号在科创板上市一个月后便公告,拟使用额度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包含数)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容百科技在科创板净募集11亿资金不到两个星期后,董事会就决定拿出8亿认购理财产品。方邦股份更是在募资9.79亿元资金后,就拟使用额度不超过9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此前,其招股书披露,上述募集资金拟投资于三大项目中:挠性覆铜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屏蔽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专家:上市公司募资应投资实体经济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连续19个月下降,更高收益的信托和私募产品,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新宠”。
截至11月7日,超过80家上市公司在今年进行了信托理财,总规模近200亿元。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选择认购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仅52家,2018年则有8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信托理财。
不过,高收益显然意味着高风险。在金融“去杠杆、强监管”政策下,一方面企业再融资困难、资金面紧张;另一方面刚性兑付被打破,加上之前大量发行的信托产品逐渐到期,各类逾期问题逐渐暴露。因此,上市公司“踩雷”理财产品的事件亦呈现频发趋势。
针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仍然火爆的现象,深圳一家为上市公司提供过定制化理财产品的私募负责人对外界透露,“现在上市公司理财市场之所以还有这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前经济情况尚未反转,部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本难以进行再投资,只能寻求一些安全的投资领域。另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把投资理财用来提振业绩的现象。”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不能否认,部分上市公司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出发,在监管规定之内,用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但这种行为一旦形成一种‘气候’,就不得不让人担心了。上市公司的募资原本是应该用于主业,投资实体经济,若反其道行之,全部用于投资金融产品,这不仅会给外界造成‘不务正业’的印象,也会让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对实体经济是一种伤害。”
文/记者 刘慎良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