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肌肤问题  痘痘

扎根凉山的援彝干部 助力贫困村增收近50万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开栏语

  2019年,是四川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第二年。进入12月,四川各地贫困村即将迎来新一轮脱贫验收考核,四川脱贫攻坚工作也迎来最后的决胜冲刺阶段。

  过去这一年,脱贫摘帽的捷报频传,我们看到失辍学适龄儿童少年劝返入学,乡村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老百姓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道路通了,致富的技能也有了。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是脱贫攻坚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扶贫干部肩上的责任。在精准脱贫的号召下,一大批干部人才选择走出城市,走进贫困村,助力贫困村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

  沉得下去、吃得了苦、干得好事、钻得精深,正是这些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奉献和付出,开拓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新格局、新境界。

  今起,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的青春力量,关注脱贫攻坚喜人成果背后的“无名英雄”。

  11月的雷波,清晨细雾弥漫。简单整理过后,曾柱铭启程了。从住所凉山州雷波县菁口乡白岩沟村村委会出发,跋涉了30多公里崎岖山路后,他回到了蕨箕村——那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作为援彝干部的曾柱铭,原是成华区熊猫路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去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0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随后,5700余名干部人才挺进凉山。曾柱铭正是这5700名援彝干部中的一员。

  走出城市的第一站,曾柱铭扎根在凉山州雷波县菁口乡蕨箕村,担任驻村队员。一年多的驻村扶贫后,蕨箕村的产业发展、保学、禁毒、防艾等工作成效显著,如今已顺利脱贫。

  9月,曾柱铭开始在白岩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眼下正值彝族年,仍挂记着蕨箕村的曾柱铭决定抽一天时间回去,看看那些最可爱的人。

  保学,从给孩子种植梦想开始

  群山脚下,一条小溪潺潺而过。坐落在小溪一旁的蕨箕村文化活动室里,村里的十来个小朋友正在阅读、做游戏。这天早上,大哥哥巫洛波告诉了他们“曾老师要回来”的消息。

  这个背倚大山的文化活动室,是蕨箕村里所有小朋友的儿童乐园,兼具了图书阅览室、教室和游戏场所等功能。

  去年6月,曾柱铭在蕨箕村入户走访时发现,当地仍有适龄儿童辍学的情况。几番沟通之后,他开始意识到保学工作并不只是让孩子们重回课堂,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爱上学习,从心底生出关于梦想、未来和人生的思考。

  抵达蕨箕村不久后,村里的小朋友就迎来了暑假,曾柱铭便在这个文化活动室办起了暑假班。“你们知道成都是什么样的吗?”第一堂课上,他告诉孩子们,在三百多公里外有个城市叫“成都”,那里很大,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

  这话,就像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撒进了孩子们的心房。那个叫巫洛波的少年原本只是来协助上课的,但他记住了曾柱铭的话,一年后填报大学志愿,他所有的选择都在成都——在那之前,他去过最大的城市是西昌。“想试试看,在成都能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已经在成都上大一的巫洛波告诉记者。

  趁着彝族年,巫洛波也请假回了趟家。赶在曾柱铭到达蕨箕村之前,他和村里的小朋友说好要给曾老师一个惊喜。看到分别两个月的曾柱铭后,一群大小孩子激动不已,在活动室前面的空地里齐声唱响了彝语的祝福歌……

  脱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巫洛波对曾柱铭的信任,是从一筐核桃开始的。

  在蕨箕村,作为主要种植业的核桃在当地并不畅销,“家家户户都有,几乎饱和了,有时候送给别人都不要。”巫洛波告诉记者。

  如何以恰当的价格把核桃卖出去,成了全村的痛点。68岁的金顺元特别苦恼,要把核桃卖出去,首先要运出去,“坐面包车去乡上,一袋核桃要给10块钱,再加上我的15块钱车费,想到都心痛。”原本就卖不出好价钱,这样一折腾让他更没有干劲了。

  去年开始,金顺元再没这样的烦恼。曾柱铭开始与村民合力将核桃运到成都,再多方开拓销售渠道。据他介绍,从去年7月至今,先后帮助箐口乡蕨箕村、大堡村、太阳村、核桃坪村等四个村销售核桃6万斤左右,同时开展核桃病虫预防,确保核桃的产量和质量。

  “今年核桃直接从我们家拉走,然后微信上就转账过来了!”金顺元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核桃不值钱,卖不出去,但今年1200斤的产量不愁销路。据介绍,在曾柱铭的带动下,村民的土鸡、鸡蛋、野生天麻、中草药、土豆等农产品也都卖出了好价钱,总计帮助村民增收近50万元。

  记者探访蕨箕村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玉米,“往年只有一千斤左右的产量,今年家里产出了四五千斤。”巫洛波说。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产量倍增的背后,是以曾柱铭为代表的援彝干部倾注在产业发展中的心力。曾柱铭告诉记者,发现当地玉米个头小、产量少,他们便联系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请教,如何才能改良品种,促进增收。

  “更重要的是要有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曾柱铭提到,援彝干部的扶贫周期是三年,更重要的造血计划,是将当地的年轻人带动起来,一起建设家乡,“等未来我们都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这里依然能够发展、建设。”

  成效显著,蕨箕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到6500元,人均收入超过国家最低标准3750元,已经达到了脱贫摘帽的标准。9月,曾柱铭听从组织号召,前往白岩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的积累带给他信心,“白岩沟村有100户,辖有3个村民小组4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户,共139人,我会用掌握到的经验带领他们脱贫。”

  后记

  转眼2020年将至,曾柱铭在新岗位上也已工作两个月了。扶贫之路,艰苦自不必说:在他办公桌旁,堆放着成箱的方便面——那是他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没有洗澡条件,凑合着也就过完一个冬天。

  曾柱铭的扶贫轨迹,也正是四川决战凉山脱贫攻坚不胜不休的一个缩影。令人欣喜的是,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效渐起,脱贫摘帽的故事不仅发生雷波县,也在昭觉县、布拖县、喜德县……凉山州的贫困发生率也由2013年底的19.8%降至2018年底的7.1%。

  对如曾柱铭一般的援彝干部而言,这串不断下降的数字,便是对于当初义无反顾奔赴凉山最好的赞许和奖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