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在成都举行 聚焦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昨日,2019年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在成都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出席并致辞。
为落实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有关倡议,人民日报社创立主办中日韩名记者圆桌对话会。该对话会是中日韩合作机制确立以来,最具广泛代表性的三国媒体交流活动之一,进一步推动了三国主流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了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实质内容。
对话会上,中日韩三国文化名人、名记者围绕“迈向新时代的中日韩文化合作”这个主题,就“互学互鉴,探寻中日韩文化合作新路径”“融合创新,推进东北亚文明和谐构建”“与时偕行,合力贡献亚洲智慧力量”3个议题畅所欲言,凝聚“亚洲智慧”新共识,共商“交流互鉴”新途径,共绘“美美与共”新画卷,以民心相通的合力推动中日韩合作迈上新台阶,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韩合作提供人文支撑。
媒体要将相近的文化传统
转换为发展的动力
日本时事通讯社副总编辑西村哲也谈道,中国动漫产业这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动漫产业是日本多年以来一直擅长的强项。但我看到中国的动画电影之后,感觉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强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了。未来,中国这样的动漫作品会在国际上与日本角逐国际奖项。”而提到韩流,他说,客观来说,这个领域韩国的影响力最大。他认为,流行文化的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媒体在这种文化交流和合作上,作用与日俱增。“媒体既是当事者也是亲历者,通过传媒的力量,推进中日韩国家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姿态,增加交流互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在现代文化中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认为,三国媒体应该在媒体的相互合作以及交流方面做更多的事情。作为媒体,应该更好地去履行社会责任,将相近的优秀文化传统转换为我们发展的动力,用真实的故事、用我们文化相近的底蕴来把它转换成我们发展的动力。
韩国每日经济新闻代表理事、总裁孙显德希望本次领导人会议的召开,可以再次开启新的合作篇章。希望能够从媒体领域开始,集思广益,为合作建言献策;希望能从媒体领域先开始,然后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文化角度,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
韩国联合通讯社副总编辑郑在溶表示,中日韩三个国家是有共同点的文化共同体,都拥有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面向未来,中日韩三国要集中共同智慧,其中包括传媒的推动力量。媒体应该起到一个媒介桥梁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去解读东亚发展的大逻辑。”
在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看来,作为媒体,要做三个国家经济交流的使者,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彼此要讲好各自的故事,尤其是经济的故事、技术创新的故事和人文合作的故事,所以,彼此要说互相能听得懂的语言。
时代传承是保护文物的目的
创新要通过合作才能实现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但是最多不重要,关键在于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行动中,我们改变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改变了我们的理念。”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保护的是一座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后来保护历史街区、历史村镇、历史城市,由点到面。人们文化交流、商品贸易的文化线路,如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秦蜀古道也进入了保护。今天,我们还知道要保护那些非物质要素的,特别是多民族地区的,大量的传统工艺、传统习俗、文化空间也进入了保护。
“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单霁翔表示,今天我们知道,保护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时代,经过我们的城市,如何把它们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还有,就是要公众参与。保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不再是政府的专利了,不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它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所以应该把民众保护的意愿更多地动员起来。
日本著名学者青木信夫,从20年前与成都第一次结缘,就开始了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实践、教育、普及之路。当时有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是关注东亚地区沿海城市的建筑历史调查,项目仅立足于历史研究,让他觉得挺遗憾的,“从东亚这样一个广域的视角来研究建筑和城市的成立过程,而且探求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这一点挺吸引人的。”他提出,遗产保护的创新工作需要共同合作,“创新是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的,只有在实践领域与国际合作,才能够加深理解,实现更高层级的妥协和合作。”同时,他建议,打造跨学科的、横断性的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培养担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
打响东方文明“文化名片”
协力提高中日韩的软实力
从回顾儒学文明与孔子哲学西移谈起,韩国学者、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黄台渊提出了中日韩相互协力提高“软实力”的一个全新观点,“让当今中日韩的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增强对儒学等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巩固区域内的和平,持续提升中日韩等国家的文化和道德领域‘软实力’。”
人民日报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座教授王小甫谈道,从使用汉字的东亚地域对于各国文化关系发展的作用,说到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共性,即汉字文化、儒家思想等这些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并以汉字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即“汉字文化圈”。他认为,中日韩三国地域密近,面对机遇挑战,不妨返本开新,重拾当年建立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成功经验,一起尽快积极行动起来,共商共建区域命运共同体。
日本共同社评说委员森保裕说,中国的老子,以及近代的鲁迅等对他的影响很深。中日韩三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名作家、文化研究专家、评论家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把相互共同的问题挖掘出来共同探讨。“在文化方面,我们有相同之处,可以抓住这些共同的地方,推进交流。”
增强文化的传递与传达
需要民间的频繁交流
中国作家阿来的演讲以《云中记》小说的创作语言为主题,分享了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汲取营养的心得,“汶川大地震十年后,我才动手写地震题材的作品,写出《云中记》。十年之后才开写,并不是由于我缺少素材,而是我一直在等待、寻找一种节奏、 腔调。小说家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搜集素材,而是寻找一种合适的腔调和恰到好处的语言口气将之表达成艺术作品。词语是有声音、色彩的。而写一部小说,最初涌现时的那个语言节奏,会决定小说向哪个方向发展。作为四川人,我目睹了那场大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我也屡屡有提笔赶紧写出来的冲动,但我都按捺住了这种冲动。”
而日本作家、科幻小说家梦枕貘听到阿来讲《云中记》的创作,表示很感动,“我在日本东北‘3·11’大地震时,当时海啸席卷而来,灾害非常大,我也在想我作为一个作家,我能做点什么。一年之前,终于在看了古典日本传统的谣曲之后,我才知道我可以写点什么了。”梦枕貘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就是在所有的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重新把它用语言传达出来,传给大家,这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
梦枕貘还表示,通过《山海经》,他了解到了很多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日韩三国之间也有这样的文化思想在传播应通过多种活动来加强作家的民间交流。
更多开展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期待中日韩电影更好发展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认为,电影本身就不是一个区域性产品,而是一个开放性、全球性的产业和产品,我们通过电影的屏幕来了解世界。电影的魅力在于,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以最亲近、最形象的方式来沟通各个国家观众之间的心灵交流。他希望,在新时代加强各国电影人的交流、电影文化的交流。他认为,中日韩的电影在世界上有它独特的作用和独特的力量,去年世界电影史上,从票房来说算是一个里程碑。中日韩电影在世界上有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票房上,也包括独特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电影市场有广阔的舞台,不仅对中日韩,对其他国家的电影来讲都是如此。期待中日韩三国在这样的活动推动下,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
韩国驻华文化院院长韩在爀表示,他希望今后无论在中韩文化交流,还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质和量上都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他认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应该更多地开展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通过沟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包括文化、艺术、体育、旅游、人文、学术等领域更加广泛地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