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连湿气重,3道应季祛湿汤做起来
这几日连下了几天秋雨,白天暑湿蒸腾而上,夜晚则开始凉了。要警惕,初秋的湿冷更容易伤人。
在夏秋过渡的季节,湿气比较重,体内有湿的孩子,不要急着滋补润燥。孩子不燥,何必强行润燥?反而会打破身体内外的平衡。秋雨季的儿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大要点:祛湿,兼顾两个调理原则:健脾+防寒,宝宝自然安秋无忧。
秋天除了易生内湿,还要注意外湿
很多家长都知道,中医所讲的湿,分内湿和外湿。
所谓内湿,就是脾胃运化不利,体内的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内停。简单地理解就是,脾胃好了,体内的水能成为津液,能像小溪一样濡养着五脏六腑,这种状态就是健康的。
当脾胃负担过重,体内的水就只能成为死水泥塘般的水湿、痰饮,和食滞一样阻碍了气血畅行,还会让脾胃更受累。
有的家长不明白,不是说秋天很干燥吗?宝宝怎么还会生湿?饮食不当、脾胃受损,正是秋季生内湿的一大主因。
除了内湿,秋季还要提防外湿。初秋时节的特点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外部环境气候潮湿,导致外湿明显。
有的宝宝淋了雨受了凉,抵抗力差点的就会外感风寒;抵抗力好些的,或家长懂得应急驱寒的,表面上可能没大事,其实外湿也会多少影响体内的水平衡,健脾消积的效果没之前那么明显了。
这也提醒了生活在南方,外部环境常年多雨、潮湿的家长孩子,脾胃健运是少生病的前提,而合理祛湿则是脾胃健运的前提。
有这5个湿气特征,可用这3个方祛湿防湿
判断宝宝是否湿气重,主要看以下5个特征:
一看舌苔:舌苔白厚、或者发黄,舌体上容易有牙齿的痕迹。
二看大便:大便溏稀,不成型,黏在便池上不易冲掉。
三看胃口:胃口不好,食欲不振。
湿气重会影响脾胃运行、影响消化。如果宝宝食量明显减少,不想吃,很可能也是体内有湿气。
四看精神:精神状态差,容易困倦、无力。早上起床也还是睡不醒的样子,无精打采。
五看体态:体态虚胖,常出汗,汗液黏腻,易累易多病,则多属痰湿质,体内湿气重。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就属于体内有湿,不建议给宝宝吃寒凉的食物,也不要盲目润燥。湿气重的时候,孩子多少都容易有积食的。建议家长可以采取这套方案:
祛湿前期:
方法:素食+祛湿+消食,如四星汤,桃苓汤(湿滞偏热)等。
祛湿后期:
方法:祛湿+健脾,如健脾祛湿汤等。
现在正值秋雨季,有一些家长常疏忽的做法,容易导致宝宝生湿,要尽量避免:
避免吃生津解暑偏寒的夏季瓜果,或滋阴偏寒的秋季瓜果;避免吃甘肥滋腻、厚重大补的食物;避免过于信奉“秋冻”,天冷下雨不添衣;避免过度兴奋跑跳、过量运动、大量出汗后没注意防寒;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入睡,避免天气阴凉有雨时,窗户对着床大开。
秋季祛湿,更要顾脾
我常常强调,孩子的五脏六腑脆弱娇嫩,祛湿不等于粗暴地天天喝陈皮薏米水。一味靠外力祛湿,容易损伤阳气,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尤其在秋天调养保健,之所以要祛湿,多是在给夏天不正确喂养导致的脾胃受损做紧急补救。只有把夏天囤积的湿祛掉,脾胃才能有比较好的基础去敛藏补益,囤积充足的阳气抵御秋冬寒邪和疾病。
因此,秋季祛湿,更要顾护好脾胃。而且,对于孩子来说,祛湿只有与健脾双管齐下,才能有较好的功效。孩子没积食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性平,兼顾健脾益气和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泥鳅,味甘、淡,性平,利水祛湿、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芡实,味甘,性平,祛湿利水、健脾补中、温补肾阳、固精补肾;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健脾益气、利水除湿、解毒排脓。
具体的食疗方有很多,以下3个供家长参考:
花生瘦肉泥鳅汤
材料:花生10g,瘦肉50g,泥鳅25g,姜片、盐、胡椒粉少许。
做法:瘦肉切块,焯水待用,泥鳅处理干净;锅内加5碗水,大火烧开后加入瘦肉、花生、姜片,再次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揭盖倒入泥鳅、盐、胡椒粉,煮5分钟即可。
功效:利水祛湿,补中益气。
适用年龄:3岁以上宝宝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宝宝可以服。
芡实核桃糊
材料:去核红枣2枚,芡实15g,核桃仁10g,白糖适量。
做法:豆浆机内倒入食材,加适量温开水,打成糊状即可。
功效:祛湿利水、健脾补中。
适用年龄:2岁以上宝宝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宝宝可以服。
核桃花生双豆汤
材料:核桃仁10g,排骨50g,水发赤小豆10g,水发眉豆10g,盐适量。
做法:排骨焯水待用;锅内加约5碗水,大火烧开后加入食材,再次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利水祛湿,健脾补肾。
适用年龄:3岁以上宝宝,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宝宝可以服。
- 标签:男人的好dj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