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链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开始将自身研发与生产的业务委托给其他专业公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速了新药物和新医疗器械的诞生及市场化的发展。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医药和医械CRO&CDMO行业也迎来了爆发期。


  目前医疗器械产业规模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到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5.6%。从全球老龄化、平均寿命、经济发展等趋势来看,市场需求仍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62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明显快于全球增速以及国内其他行业平均增速。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多种中低端产品领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的品类、质量和技术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接近70%的医疗器械依赖进口,使用成本比较高。中国的药械比(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数据的对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呈行业集中度比较分散;企业比较重视营销和研发,创新能力薄弱,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不足;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核心材料、技术比较依赖于通过模仿或进口提供的现状。不过,在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未来几年内这样的局面将会逐渐被打破。


  医疗器械CRO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需求催生服务


  国内医疗器械CRO最初的服务对象是外企。当时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不多,大量国外企业和国内代理商将医疗器械直接进口进行销售,后来演变为在国内建厂。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国内的政策法规和医疗器械审批制度十分熟悉,否则将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而多数国外企业对此并不了解,这就给CRO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国内初创企业的做法往往是从创业团队+核心技术开始,然后募资、建工厂、扩大研发团队。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企业而言,负担一个完整的、有经验的研发团队会很吃力(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而且,完全自主研发容易走弯路,周期也比较长。企业把资金和精力都花到了建厂、报证上,大部分工厂使用率却非常低,甚至不到10%。


  那么,欧美国家的医械企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欧美国家的医疗器械创新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完成。这些中小企业不需要招一批专家,可以和多基础平台公司和研发服务商进行合作。中小企业自己可以专注核心技术,实现高速、高质量创业。从国际上来看,为应对成本压力,加快应对新型公司的挑战,很多大公司也开始采用这样的策略。目前,我国医械企业对于研发端或市场销售端越来越重视,但在医疗器械注册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也是专业CRO企业的机会之一。



  发展历程


  医疗器械CRO企业的发展与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CRO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其原型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的咨询服务组织;20世纪80年代,CRO模式率先被应用于医药行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CRO已成为制药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CRO企业集中分布的地区也逐步从北美、西欧等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我国CRO起步较晚。1997年,美迪生(MDS Pharma Service)在中国投资设立的北京美迪生研究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CRO,主要从事药物的临床试验业务。2003年8月颁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的规定“申办者可以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直接推动了中国CRO市场的发展。目前,国内CRO服务主要集中在医药领域,并且已经出现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



  医疗器械CRO的基本特点


  医疗器械的CRO市场与药品的CRO市场有本质区别。药品的研发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一个CRO或者CDMO订单往往达到上千万美元。只要有几个较好的药类品种,营业额便会很高,且销售成本不高,因此利润也很高。而对于医疗器械,不管是注册还是研发的CRO,订单规模远远比不上制药,单个订单通常不会超过100万美元。就临床CRO而言,注册一个证约十多万元,如果有临床能达到两三百万,但很多费用直接付给医院。因此,要将价值链向前或者向后拓展,增加企业的收入来源。向前,做研发和检测业务;或向后,做CMO业务。由于医疗器械研发难度较大,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拓展器械CMO业务和第三方检测业务。相对而言,做生产,看似容易,但需防范陷阱。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继续扩增,医疗器械CRO正处于爆发的初期。2014年10月,新版《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执行,规定进口医疗器械需要在中国境内完成临床试验,对于临床试验的监管愈发严格,该政策使得医疗器械CRO市场需求量猛增。从2000年起的低端混杂逐步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受国家鼓励外包产业发展、医疗器械上市许可人制度和国内医疗器械消费水平空间巨大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CRO行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可以说步入了黄金发展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医疗器械CRO公司数量有上百家之多,但是以小企业居多,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较差,行业亟需优化整合。


  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的内容


  虽然各家医疗器械CRO公司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研发外包服务基本涵盖了临床前研究、小规模试生产、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和上市后生产五个环节。服务商根据需求的不同环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主要包括:产品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与定型、厂房设计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样品测试与检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试验报告编写、工艺流程优化、注册申报资料编写、规模化委托生产等。



  从服务项目看,接近50%的CRO拥有完善的临床服务组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大多数公司在临床试验监测(83%)和临床数据管理(83%)方面提供服务;其他受欢迎的服务还有临床研究的服务(79%)、医学写作(78%)、制定临床策略(75%)和临床项目管理(70%)。


  医疗器械CRO和CDMO的服务内容紧密相连,相互支撑,但是同时也存在差别。前者的价值更多在于研发能力,是技术密集型的外包服务;后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高超的工艺技能与较大的资产规模,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结合,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


  注册人制度对医械CRO的影响


  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制度的实施实现了生产与研发的解绑,有利于促进医疗器械企业、研发单位与CRO机构的合作,医疗器械CRO&CDMO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标志着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正式在国内施行。此次政策组合拳从研发、临床试验、产品所有者权益和生产企业整条产业链的源头进行政策引导,鼓励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简化监管流程,提升审批速度。2019年8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试点范围扩大至21个省市。


  注册人制度出台前,医疗器械注册证必须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持有,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工厂建设和生产检验设备采购,同时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能力及质量体系监管能力,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准入门槛很高。


  注册人制度出台后,医疗器械注册证持有者可通过委托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研发生产,从而实现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持有。这对于医疗器械CRO&CDMO企业是重大利好。对于大公司来说,在税收政策、注册申报策略等方面都可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可以降低厂房建设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对于国外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在国内设立研发主体,将产品引入国内市场。总的来说,这对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意义深远。


  全球医疗器械CRO市场现状


  近些年来,医疗器械CRO服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医疗器械研发主体降低前期投入、加快注册申报进程、减少产品上市风险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国内市场,医疗器械CRO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同期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全球医疗器械CRO市场


  根据最新报道,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CRO市场规模达到82.51亿美元;从下图可以看出从2011年至2018年整个行业从32亿美元到74亿美元的稳步、快速发展,复合年增长率为12.5%。预计今后几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依然可以高达11.5%,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30亿美元。



  医疗器械CRO市场高度分散,全球专注于医疗器械CRO的服务商有400多家(其中2000年后新设立的约150家),其中大公司(员工超过1000名)的数量只占约5%,却占了总收入的大部分;而新进者和小公司(员工小于50名)占公司总数的50%以上。从地理位置来看,大多数公司位于北美和欧洲。但是位于亚太地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以满足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医疗器械CRO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Chiltern、Eurofins Scientific、CMIC Group、Medpace、FMDK&L、ICON和NAMSA等。


  在过去的几年中,行业内进行了超过40项并购。收购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地域的合并与扩展以及服务组合的合并与扩展。


  在业务分布方面,临床操作管理合同服务在医疗器械CRO市场中占有相对较高的份额(73%),这种趋势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其余市场分布在数据管理(16%),法规(6%)和其他类型的服务中,包括咨询、质量保证和售后监控。


  国内医疗器械CRO市场


  国内医疗器械在上市前投入CRO的费用占其市场销售额的3%左右。以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6200亿元计算,医疗器械CRO市场规模约为180亿元,未来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0%,正在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国内医疗器械CRO机构超过140家。按省份分布看,北京以50家位居首位;上海以24家位居其次;广东、江苏、浙江则分别达到12家、10家、10家。以上五个地区合计占比超过70%,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熟、研发资源丰富,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端人才等创新动力充足等因素。


  此外,目前国内医疗器械CRO行业小企业居多,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普遍不高,市场份额相对分散。同时,由于医疗器械研发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医疗器械CRO机构业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服务、医学翻译、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以及注册代理服务。主要机构代表有泰格捷通、奥咨达、迈迪思创、致众科技、巨翊科技、永铭医学、九泰药械、汇通医疗、锐意科盛、翔康技术和盛恩(北京)等。


  当前政策利好,鼓励国产创新,进口临床试验也在增多,因此国内医疗器械CRO企业处于历史上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就行业本身来看,仍然面临人才紧缺、创新投入不足、传统CRO业务很难做大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利因素。制约CRO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人员素质、行业经验和资源、服务质量与网络等。随着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飞速发展,医疗器械CRO行业将朝着服务综合化与精细化,资质认证标准国际化,进一步推广先进的研发、操作技术、服务管理流程,整合与升级等方向发展。


  相关统计显示,美国15%的医疗器械企业都在使用CRO&CDMO服务。随着CRO&CDMO服务被更多国内医械企业认可,以及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国内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关链接


  什么是CRO&CDMO?


  国际上,医疗器械CRO概念不常见,大部分是大型药企有医疗器械事业部或者细分领域团队;相对而言CMO更多,强生、美敦力等业内巨头会委托产品给CMO企业。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销售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专业第三方研发服务机构在医疗器械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医药CRO市场快速发展且投资逻辑完全得到市场验证的情况下,医疗器械CRO行业同样非常值得期待。


  CRO,合同研究组织


  指主要通过合同形式接受委托,负责实施医疗器械上市过程中全部或部分的研发与医学试验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医疗器械企业产品注册上市是CRO的服务目的。CRO企业通常由熟悉研发过程和注册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组成,具备规范的服务流程,在一定区域内拥有合作网络。它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度专业化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上降低投入、缩短周期、提高效率,降低失败风险,加快上市审批流程,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CRO企业来说,对行业规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行业内积累的资源(包括上下游企业、专家和政府关系),以及获取订单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


  指主要通过合同形式接受委托,提供工艺研发设计和生产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CDMO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医疗器械企业提高质量管控、缩短试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国内CDMO服务机构较多,但能从研发一直贯穿到生产整个流程的企业很少,主要集中在小规模试产和上市后生产环节。



  (作者单位:思宇医械观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