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疗效为根本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中医药国际化待突破的瓶颈是什么?6月7日,在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上,这一话题引起热烈讨论。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工作的基点在内,需要苦练‘内功’,把中医药研究的功课做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科学的临床疗效证据、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保证药品质量。他表示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将科技比作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翅膀,幽默地说“翅膀越硬,飞得越高越远”。
以外促内发掘中医药宝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会上介绍,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中医药正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行。
“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医药走向世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开展工作进行推进,但也不可操之过急,要练好内功。”张伯礼反复强调。
如何练好内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伯礼主张“以外促内”,要通过走向世界探索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点,对国际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我们要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他说,面对不合理的质疑,要加强研究寻找证据,有理有据地回应。他举例,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成功探索,正是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成功案例。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七万多患者中医药的治疗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在疫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抗疫过程中,张伯礼支援武汉,推动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据他介绍,明确证候情况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为此,他的团队快速开发出用于收集临床确诊患者的证候学数据的手机客户端,通过收集早期全国20多家医院的1000余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结合临床经验,分析判断新冠肺炎为“湿毒疫”,明确了证候要素为“湿、毒、热、瘀、虚”,总结了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并对已上市中药进行评价,指导合理用药,对中药组分进行筛选,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研发宣肺败毒颗粒中药新药。
“要用现代科技发掘中医药宝库。”张伯礼表示,要以疗效为根本、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通过引进全球先进的研发及产业技术,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用国际通用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
多位专家表示,拿出充分、科学的循证证据,用国际通用语言把中医药理论讲清楚,不仅有助于中医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也能让我国在中医药话题上更好地与国际对话。
在临床治疗中,面对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西医西药,中医药如何争取主动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刘宇扬表示,要用证据说话。她说,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会结合临床试验证据做判断,评判药物能否带来更好的治疗结果。因此,她希望中药有更严谨的临床试验设计,得到更好的、甚至能影响国际指南制定的循证学证据,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认为,中药国际化之路要走得更加顺畅,一方面要优化药物制造工艺,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借鉴西药的研究方法,把中药的作用成分、作用靶点和机理讲清楚。
“要增强大家对中药疗效的认可,确实要用大家共同接受的语言来阐明对药物疗效的共性认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持类似的看法。他也表示,目前国际药物审评体系从注重实验室证据转向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证据相结合,这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契机。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主任付晓霞站在“期刊人”的角度提出,目前中医药的有关研究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硬性的结论证据不足等问题。她建议在这些方面着力补短板,探讨一套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试验体系和方法,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去佐证中药疗效,让中医药在国际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 标签:政协委员彭丹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