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 两大因素要重视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比糖尿病更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2年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患者有1.3亿人。这其中,近3000万患者将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脏病,即尿毒症,但是民众知晓率仅为12.5%,提高防治意识迫在眉睫。专家表示,如果肾脏病到了终末期,肾移植可能是最适宜的方法,不仅比透析省力省钱,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期。
终末期肾脏病
肾移植优于透析
肾脏具有平衡人体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度、排出毒素、调控血压等功能,每天过滤并清除机体的代谢产物,是任劳任怨的“清道夫”,即使“受伤”,也不会像其他器官那样用痛觉表达不适。然而,肾脏一旦发病便不可逆转,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进行透析等治疗。据悉,截至2016年,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透析。
“与透析治疗相比,肾移植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能使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是尿毒症疗法中疗效较好、长期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适宜的治疗手段。”广东省中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曹荣华说。
据曹荣华介绍,目前透析有两种,一种是血液透析,一种是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通过机械的方式将毒素清除出去,一个星期要到医院2~3次,每次透析时间是4个小时,腹膜透析每天要透析3~4次,不仅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体内仍然有大量高水平的毒素在损害身体。
而肾移植在手术成功后,受体肾在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排毒,使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包括其生育能力,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而且,肾移植通常第一年的医疗费用与透析治疗相持平,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便会明显减少。
数据显示,我国肾脏移植术后1年、3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7.9%、92.65%,十年存活率为86%~87%。据曹荣华介绍,目前国内一年完成肾移植13000例以上,中国肾移植的数量在全球处于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手术很成熟
两大因素制约患者长期生存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肾移植手术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性的手术,手术风险大大降低。广东省中医院器官移植科主治医师孟凡航指出:“我们更关注肾移植手术后患者长期生存中的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有很多影响因素。只有控制好患者手术后的慢性排斥反应,才能更好的使患者生存期延长,提高生活质量。”
孟凡航总结了影响慢性排斥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患者的依从性,“有些患者术后长期服药之后,会不自觉地减药。因为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很多病人在网络上与其他病人交流,发现其他患者与自己药量不同,便自作主张地减药,药量减少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实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药量要严格遵医嘱。这是患者依从性影响长期生存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随访不及时,“患者早期自觉性都比较高,而三五年以后,很多病人不愿意再及时到医院随访了,这时候移植肾出现了问题,我们医生没有及时的发现,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
哪些患者
适合做肾移植手术?
曹荣华介绍,肾移植手术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但患者年龄范围最好在12~65 岁之间;患者年龄大于65岁,但心脏、肺脏及肝脏器官功能正常,血压平稳,精神状态良好者,也可考虑做肾移植术。
其他适宜做手术的还包括:患者为慢性肾炎尿毒症终末期或其他肾脏疾病而致的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经过血透或腹透治疗以后,尿毒症患者一般情况好,体内无潜在的感染病灶,能耐受肾脏移植手术者。没有活动性溃疡、肿瘤、肝炎及结核病史,也没有精神、神经系统病史的尿毒症患者。
温馨提示:
移植术后注意这两点
1.术后半年预防感染,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抗排异药在血液中的浓度,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活动,注意饮食卫生和保暖。
2.随着抗排异药用量的减少,病人的免疫力也接近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减药,自行减药是目前导致慢性排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