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再写不出“北大”那样的书法
近日有几个帖子在网上很火,都是关于北大的,比如北大很能赚钱,比如北大有人字写得很差,有人自杀……
有人不停地将它转给我,我只笑笑,不必细看,本来不想说什么,但想了想,可以就北大的书法写点儿什么 。
北大书法所成立,是在2003年11月8日,那天下了很大的雪,也因为有其他机构的成立,所以来的人特别多,非常热闹。那时,也吸引了很多艺术圈的名家,因为北大毕竟是一块金字招牌,谁都想借光。
我正在北大历史系做博士后,住在曾来德兄那里,岳川经常来聊天,所以,那时就会讨论到北大书法所的成立。
因此,我不算创所人员,但至少是参加了讨论的。后来,也被聘为研究员。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的名片上曾经有“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的字样。不信,问问北大书法所招的第一拨学生,我是不是给他们上过课?或者直接问王所长也行。
1899年—1900年北大校长 许景澄 书法
不过,从招第二届学生开始,我几乎就不再参与任何活动了。偶尔碰上的,也不算!
刚刚看了一下书法研究所的网页,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名字没了。
咦,奇怪的是刘正成的名字也没了……
此前,还没有微信的时候,网上就有一篇文章,问“北大离书法有多远?”
其实这个问题有些“荒诞”,因为首先要问的是,这个北大还是不是那个北大,然后再问北大有什么或者没什么。就像你不能到肯德基去问“有烤鸭吗?”一样。
北大有书法吗?
这还用问吗,当然有,不仅有,而且绝对一流!
1902年—1904年北大校长 张百熙 书法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北大”,是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的北大。
北京大学也曾经成立过书法研究所,那是在蔡元培时期——如果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北京大学是中国最牛的大学,就是因为它和蔡元培、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这些人的名字是联在一起的。
这时的北大,是在沙滩红楼,而不是未名湖畔。
未名湖畔的,是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在1917年初冬,由学生杨湜生、罗常培、俞士镇、刘之墉、薛祥绥、马志恒、祁仲鸿、董成等人发起、并草拟了简章。12月21日,开了成立大会,公推薛祥绥、杨湜生为执事,并由校中请马叔平(衡)(1881-1955)、沈尹默(1883-1971)、刘季平(三)(1890-1938)三位先生导师。
1904年—1906年北大校长 张亨嘉 书法
三位导师中,沈尹默35岁,任文科预科教授,并在国文教授会第一次开会时,以得票最多而当选为主任。马衡当时37岁,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刘三28岁,亦是国文教授。
北大教员纷纷给书法社捐赠碑帖拓片,蒋维乔捐了30余种,马衡捐了16种,吴宗焘、徐森玉、邹树椿等也都有捐赠,学生中捐赠者有李树华、杨湜生、张价庥等,书法研究社的碑帖收藏甚富。
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还特意为书法社在图书馆内腾出一间小屋,以作为藏碑帖的场所。这些碑帖皆编号保存,并陆续全部装裱,以便观览。导师马衡开列碑版名目百数十种,沈尹默、钱玄同则开列草书碑帖名目,于《北京大学日刊》上连载,均按时间先后排列,极有统系,以便爱好者学习研究。
不必看蔡元培之前的那些人字写的好坏,他们都参加过科举,书法都是在少年时代就下了童子功的。
我只是从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教授那里找一些墨迹看看:
蔡元培 书法
严复 书法(局部)
陈独秀 书法
鲁迅 书法
沈尹默 书法
马衡 书法
胡适 书法
周作人 书法
黄侃 书法
马叙伦 书法
……
即使是院系调整之后的北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仍然有一些人的书法也是棒棒的,比如周一良,比如季羡林。
在与王岳川的聊天中,我觉得他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北大是个多面孔的北大,有严谨者,有刻苦者,有努力者,有刚毅者,有不屈者,但也有调皮者,有谄媚者,有捣乱者……”(大意)
信然!
宗白华 书法
魏建功 书法
季羡林 书法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曾经被称为“娃娃教授”的陈翰笙——他比北大还大一岁——坐在轮椅上,一言不发。
有报社记者问他话,他也不语。
后来记者说:“您跟我说一遍:祝北大越来越好!”
101岁的陈翰笙先生开口了:“我祝北大像过去一样好!”
又想起一件事,和一位老北京到全聚德吃烤鸭,他一边吃一边和我说:“刘兄,你就别指望吃到过去的味道了,现在,别说用什么火烤的,谁烤的,这鸭子本身就不正经了!”
文 / 刘墨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