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整形潮流整形百科

《别告诉她》只体现文化差异?太狭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别告诉她》只体现文化差异?太狭隘

继2018年叙述华人吞没创伤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奥斯卡奖,又一部讲述华人故事的电影《别告诉她》从去年开始斩获颇丰,从剧本到演员都得到了颁奖季的提名、奖项。最近一次获奖是扮演女主角碧莉的奥卡菲娜获得2020年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女主角奖,该片今天在国内上映。

影片讲述了自幼移民美国的碧莉一家匆匆赶回中国参加堂弟浩浩婚礼的故事。婚礼是全家人团圆看奶奶的借口,她被确诊癌症晚期,剩三个月生命。是否要告知奶奶实情成了电影的焦点,父辈这代主张不告知,碧莉和同在国外长大的堂弟却认为奶奶有知情权,中美文化在此发生冲突。那么两代人的差异仅仅应该用文化差异去解读吗?

旧社会恐慌感深入骨髓,容易应激

碧莉的大伯海滨作为家中长子,谈到为什么不能告诉奶奶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属于家庭、社会,不把患病的实情告诉奶奶是要为她分担思想压力。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被深深打动。那么为什么生命在西方可以作为个体存在、在东方生命必须作为集体存在呢?我们从海滨一番话里的逻辑可以推断出来:东方人认为生命作为个体存在扛不住生活的压力,我们必须得集体地存在,发挥集体的长处,以求得生存。

这是我们的现状吗?尤其是它反映了北上广深独自打拼的年轻男女们的现状吗?不是。它是过去几千年没有吃饱饭的中国人的呐喊,印在骨髓里的深深恐慌。

中国人真正领略到免于食物匮乏的自由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再怎么睁眼说瞎话吹捧民国的人也不能回避那个年代普罗大众经常饿肚子的事实,更不要说再往前的封建王朝了。

生存恐慌由于长期存在,按照荣格的理论它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所以在刚吃饱了饭几十年后,中国人由于惯性、由于集体潜意识作用,沿用旧有的思维方式,认为集体抗压才能生存。有趣的是,海滨这一代恰恰是走过了集体抗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独自在海外生存的一代,但思想却停留在了面对饥荒的应激状态。

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浩浩婚礼前全家人有一顿团圆饭,亲戚打听碧莉在美国多长时间能赚一百万,碧莉说很久,亲戚说在我们这儿“分分钟”的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赴美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亲戚明明看到移民美国让碧莉变成了不把钱当事的人,30岁没有立业也不成家,还是想把自己的小孩送去接受教育,哪怕他去了不回来。

答案就在吃饭时讲述的碧莉童年故事里。刚移民到美国很穷,父母负担不起碧莉钢琴学习费用。教堂牧师知道后给了碧莉钥匙,邀请她来弹教堂里的钢琴——无条件的爱。比起亲戚把养孩子当股票投资,这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这种美好的生活必然是建立在肚子吃饱了几代人之后。饥饿当前,人的眼里只有食物,填饱了肚子之后才开始讲究尊严、归属、爱、自我实现。越穷的地方父母越大概率把养孩子当防老的投资,越是经济上自由的父母越有可能允许孩子自由成长为自己。

简言之,我们吃饱饭的时间太短了。然而就在短短几十年吃饱饭之后,中国人也开始谈论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了。在北上广深虽然生存竞争激烈,但是明确把养孩子当成做生意会被鄙视的,歌里颂扬的也是“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可以想见稳定富足中再过几代,人们会逐渐从饥饿应激状态的思维中转变。

不能正视亲人离开会带来无尽的创伤

碧莉痛诉当年爷爷得了癌症后没有人告诉她,之后再回来,爷爷就那么“消失了”。母亲振振有词:为了你的学业呀,学业要紧呀。人们的饥荒心理(生存焦虑)转嫁到孩子学业上最为普遍,也最容易为社会所理解、接受。

我们从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是纯逻辑。耽误了今天、今年的学习、考试,明天、明年可以继续,爷爷只有一个,生病期间的陪伴和去世后的告别,只有一次。孰轻孰重?二是从心理学角度。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讲,完整地经历了亲人生病、病逝、丧失、恢复的过程,事情结束,我们继续向前生活。未成年人在此过程完全不知情,不能陪伴和告别,这是“未完成”事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遗弃创伤,伴随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碧莉在两岁多时寄养在奶奶家,六岁移民,她承受了太多遗弃创伤。

30岁仍然在为房租犯愁,谁敢说碧莉一定不是在重复童年被遗弃的惨剧呢?碧莉乘车路过幼年和奶奶居住过的地方,一再地表示想再看看,她想看的是什么?自己的根以及消失的一切:爷爷,长春的家,北京的家。

我们传统上对做人有非常高的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原本是指极高的情绪管控能力,由于很难办到,大家强行把情绪、情感压抑、隐藏起来冒充高明。

《别告诉她》里一家人都瞧不起碧莉隐藏情绪能力低下,实际上这家人里碧莉最健康。科学地讲,情绪需要疏导、宣泄,碧莉哭诉她想留在国内陪奶奶的那场戏,她把爷爷去世被瞒、现在要瞒着奶奶病情的情绪、情感表达得准确自如。大伯海滨、堂弟浩浩强压着情绪,结果都崩溃了。碧莉正常流露情绪像小河淌水,自然流动,情绪崩溃像洪水泛滥,拔树毁屋。我们自诩隐藏感情的能力高明是个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大炸弹。

冲击后需内省

奶奶真的没办法顶住患癌的真相,需要大家分担吗?吃着酒席,奶奶的身份暴露了:曾经是一名前线女战士,经受过枪林弹雨的考验。影片最后,导演告诉大家:确诊癌症后六年,奶奶仍然健在。如此强健的生命力,观众心中自有答案。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现象,你认为别人需要什么,往往反映出你需要什么。大伯海滨直吼奶奶需要帮着分担思想重负,背后是他25年没有回过国陪母亲的深深愧疚——为了缓解内疚,他强行要替母亲扛起患癌的思想负担。

碧莉在中西两种文化夹杂中自我分裂了,在国内她渐渐被说服,帮着隐瞒奶奶病情,回到美国又感到憋闷压抑,大声喊叫。移民二代往往都会感受到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撕裂感,要从中逃逸出来,他们需要有意识地去追问一些问题。比如在电影中的两难困境里,要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集体抗压来求得生存吗?具体到奶奶这个人,她有能力面对患癌真相吗?不告诉奶奶患癌到底是她的需要还是我们的需要?

电影里“爱”字没有说出口,全家人回来看奶奶是爱,为病情担忧是爱,办婚礼哄她开心是爱,她能与癌症共存和全家人的爱有很大关系。正是具备了爱,我们才说,如今,我们在吃饱吃好之后,我们应该期待爱的自然流露,这不是中美的文化差异,而是一个国家的慢慢强大。

□翠红(专栏作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