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朝圣却被佛陀劝回?先让自己成为岛屿和明灯!
虔诚朝圣却被佛陀劝回?
先让自己成为岛屿和明灯!
作者丨圣玄法师
首发丨腾讯佛学
上个月去外地,在老中医那里抓了些药,就拦下一辆出租车,往火车站去了。
原本对中医不大有信心,关于中医的争论实在太多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科学素养,只是看着网络上漫天铺地的口水战。
但有一位老居士说这位老中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强烈建议我来看一看,盛情难却,便抽空来看看,没想到才吃了半个月的药,颈椎病的痛苦就大大减少,身体也舒服了许多,身边的人都说:“连脸色都红润了许多。”
就这样坚持到老中医这里报道,每半个月就请老人家把脉、重新开药方,并热情地推荐周围的人到这里来见识一下这位隐世的高人。
这次抓完药,刚上出租车,就在电话里跟人家嘱咐,如何熬药。
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很温和的老伯,他看我放下手机,便热心地攀谈:“刚才你们上车的地方,就有一位老中医。”
“嗯嗯,我们就是去哪里抓药来著。”
“他对有些病很精通,但有些病不太会治。”
“噢?”
“治胃病就不是很好,我吃了很久了也没吃好,但他那里的药很好,很干净。”
“我们上次去,就有个人在那看胃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哈哈,几乎也没什么能吃的了。”
“嗯,八分靠养,两分靠治,我开这个出租车,胃也养不好,全身都是病,胃病要靠养。”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八分养两分治”,不一定是医生的艺术不高明,而是病人没有谨遵医嘱。
学佛也是这样啊,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法门不相应,觉得自己的修行没有尝到法喜,或者祈求佛菩萨也不见灵验——不如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按医嘱吃药呢?
记得有人和我说起前几年有一部文艺片《冈仁波齐》,说是佛教朝圣题材的:“电影里信仰的虔诚与毅力很让人感动,但我不是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但因为一开始他们决定去朝圣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情节——特地宰杀了一头牛,剥下牛皮做围裙!”
十分诧异电影里的情节,不杀生是佛教首要的戒律,为了去朝觐佛陀的圣地而犯戒,真的有意义吗?
在《摩诃僧祇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比丘为了去朝礼释迦牟尼佛,就一起结伴而行,可是在路上,一位比丘生病了,另一位悉心照顾了他两三天以后,去见佛的心情越来越急切了,便安慰同伴说:“我想先行一步,去问讯佛陀,您痊愈以后便可自行到达舍卫城!”
可是那位生病的同伴却挽留他说:“长老,等我病好了以后再一起去吧!”
那位比丘却说:“长老,我没有见到佛陀,对他的思慕渴求十分急切,实在是等不了了。”就一个人启程了。
到达了舍卫城以后,向佛陀虔诚地顶礼,佛陀却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
那位比丘如实地将一切告诉了佛陀,佛陀有赞扬他的虔诚吗?
并不是的!
佛陀提醒他:“这是恶事!如果有修道人,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够防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在六欲中恣情驰骋,那么就算他到了佛的面前,也不算是与佛相见!”
为什么呢?
佛陀说:“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
真正依据佛的教诫,来实践佛法,就是随顺诸佛法身、破坏诸恶之道,亦是原理贪爱、修习寂静之道,这比起形式上对佛陀的仰慕和恭敬,更加受到佛陀的鼓励赞叹。
而《冈仁波齐》的导演所构思的情节恰恰折射出了我们常人对佛法的认知,总以为烧香的时候挤在前面就是在亲近佛陀,相信佛菩萨有无上的力量就随意鄙薄不信佛的亲友,唯独不愿意做的就是安静地聆听佛陀的教诲、身体力行地行善。
遇到过许多虔诚的善信,特别好乐布施,也愿意到寺院做义工,这是难得的善根。但让人惋惜的是,许多人不珍惜自己的善根,表现得对佛法的修学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心中充满了外道的知见。
生活中遇到什么障碍,就去求神问卜,找东家的灵媒、拜西家的仙姑,一会儿请神,一会儿看相,就算跑到寺院里捐钱,也是受到大仙的指引,希望能够“破财消灾”、“捐钱解业”。
唯独不愿意做的,就是聆听佛陀的教法、实践佛陀的教法,这反映出的是内心充满了不正的知见,总想靠著走捷径代替自己的修行。
清净的佛法不愿意相信,别人稍微用一点恐吓或者诱惑的把戏,就趋之若鹜。
在这些外道的指引下,就算念经、念佛、供养三宝,结下一些善缘,但是所思所行与佛法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样的人就连皈依体是否破坏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在修行上有什么进益了!
能够真正的实践佛法,比起内心充满邪见地布施,功德有着天壤之别。
正如经中所说,如果能够一日一夜受持戒法,比起百年之间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功德还要大。因为许多人靠着一点身外之财就想消灾解厄,那只不过是交易的心态罢了,怎么可能解决身心安顿的大事。
岂不闻《六祖坛经》说:“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不在戒、定、慧三学上,下点功夫,这些布施福报顶多能够感召到来生做大力鬼王、百兽之王的果报。
若是将布施与持戒、般若结合起来,庄严自己的内心,才是佛陀所鼓励赞叹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能够以法为依,全身心地实践佛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才是真正的供养。
在佛陀即将入涅槃之时,阿难尊者前往问佛:“佛般涅槃以后,我们如何行道?”
佛陀告诉他:“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於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在许多经典里有著精辟的比喻——
“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
“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也就是说,让我们聆听佛陀的教诲,实践佛陀的教诲,以此为真正的依止,观照身、受、心、法的实相,让自己成为岛屿与明灯。
正如佛陀对弟子最后的嘱咐:“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