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多投1个亿提升地产项目品质,市场为啥不买单?
前几天,和一个优秀的地产公司总经理聊天。说他优秀,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工程出生,对材料、工艺和进度,非常有经验;第二,他对品质非常有追求,交付的楼盘都有口碑。
然而,他的抱怨是:当初听了营销的建议,对客户敏感的两项品质做了提升,成本上升了1亿多,但是市场并没有买单,子弹打出去了,没收获到猎物。
--
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值得写一写,因为关乎我们对“产品”的定义和理解。房地产开发,终究是一场生意,而生意的本质,就是花钱的能力:
谁能在有限的投入里,生产出更多的顾客利益,谁就不需要卖身给贝壳链家。
项目的成本摆在那里,市场的售价也明明白白,还能做出什么花样来?还别说,真能做出许多花样。
马克思主义者,对商品有三个环节的定义:
1、生产:按照某种需求制造出来;
2、实现:即生产出来的产品被顾客接受,实现了当初的投入和定位。
3、再生产:商品的生命并没有随销售而结束,商品在顾客手上产生了更多价值。使用是对商品价值的再次提升。
对应房地产,你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就是买地设计修建和交付这些工作;实现就是销售,不管是通过售楼部自销,还是贝壳刮一次皮,房子到了顾客手上,开发商实现了当初生产的目的;再生产,就是房子到了顾客手上,要么是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要么是一年赚了100万。
他们买的不是房子,买的是“赚钱”。
所以,房子还是最受国民欢迎的品种,比起昨天有人在朋友圈发了汽车行业的生产链:
这辆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不详,它是以带着工作岗位的方式,租给滴滴司机,每年获得6万收入。消费者是这个滴滴司机,年收入15万,“再生产”的过程中,赚了160元。
所以房地产难不难,看看别人,就觉得不难。
马克思主义者,对商品的三个环节定义,就对应着三种产品观。
1.
生产者对应的产品观
房地产主要是靠精通生产的人支持起来的,公司总多是工程、设计和财务出生。因为生产很重要,没有生产出房子,就没得销售。
需要土地,施工图纸,采购材料,按工期交付,就已经是一门庞大的专业了,能把这些做好,你就是成熟的项目工程负责人,肯定不是公司总。
生产者出生的公司总,牛逼在“生产效率”上,同样建一栋楼:
速度比人快、材料比人好、质量比人高、工期比人短,再实现了造价比人低。这就是公司的核心资源。
不仅事情顺,花钱少,而且生产能力所提供竞争力,摆在那里。
文艺青年的精神领袖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