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物探:以技术创新探寻地球油气宝藏
勘探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常年穿梭在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沼泽、热带雨林和雪域高原,用最原始的劳动和最先进的科技,让“死亡之海”变成“希望绿洲”;研发中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封锁,让世界石油勘探用上中国“芯”;全球首创EV56宽频高精度可控震源,全面实现物探技术装备的自主化与国产化,为全球200多家客户提供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让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稳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物探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方物探”),把自主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市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营业收入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物探行业第一位。
勇闯生命禁区 挑战勘探极限
新疆秋里塔格是国内勘探地形最复杂的地区,刀片山林立,沟壑纵横、断崖遍布,是黄羊和雄鹰都过不去的地方,被称为“勘探禁区”。9月28日,东方物探的勘探队员们成功征服秋里塔格。
今年初,东方物探在秋里塔格打响了找油找气的攻坚战,负责完成78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资料野外采集任务。整个工区超过50米的断崖11917处,超过200米的断崖4048处,最大落差超过600米,8824个激发点分布在断崖上。
“山脊狭窄,最窄处只能容下一只脚。施工期间,工区气候异常,雷雨频繁、塌方不断,遭遇山洪64次。”东方物探247队队长王超说,东方物探建立数字化地震队生产指挥系统,对作业人员实时监控。同时,实行断崖飞渡,采用直升机支持作业,降低作业风险。
与国内项目相比,东方物探海外项目不但自然环境异常艰苦,还面临着疾病肆虐、恐怖袭击、战争威胁等生死考验。
阿联酋境内的鲁卜哈里沙漠被誉为阿拉伯半岛“死亡之海”,近千名中外员工冒着酷暑完成8662平方公里的数据采集任务。东西方向每隔25米设置炮点,炮线间隔100米。南北方向每隔25米设置检波点,检波线间隔200米。测量员和放线员携带几十公斤的装备,一身泥水一身汗,行走在人迹罕至的沙漠深处。
“风沙是最大的威胁,设备被掩埋的风险比较高。”从阿联酋回国休假的东方物探8615B队队长梁军峰时刻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和周边国家局势,“今年以来,工区附近的油田曾遭到恐怖袭击,经常能看到战斗机在头顶飞过。”
破解“卡脖子”技术 争夺行业话语权
地球物理勘探就像是给地球做“核磁”,通过地震勘探判断哪里有油气资源,哪里可以钻井,分析、判断出具体油气分布,确定钻井位置。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而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探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2002年,当东方物探国际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时,西方跨国公司实施技术封锁,在处理解释软件上采取严格限售甚至禁售政策,以掣肘东方物探向海外发展。
东方物探党委书记、总经理苟量说,“油气勘探软件被称为地质家的眼睛,是找油找气的核心技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2003年,东方物探组建了一支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历时19个月的持续攻关,成功研发我国首套超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
经过持续迭代研发,GeoEast由V1.0升级到V3.2版本,已覆盖处理、解释全技术领域,满足从海洋到山地全地表条件。“GeoEast的研发成功和不断完善,支撑东方物探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东方物探高级技术专家王成祥说,公司将于近期发布GeoEast V3.3版本,满足超大道数海量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成像的处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效率及精度。
跑出技术创新“加速度”
从酷热难熬的中东沙漠,到严寒刺骨的西伯利亚。从暴乱频发的非洲大地,到波涛汹涌的浩瀚海洋。不论是面对炮火硝烟、绑架威胁,还是遭遇技术封锁、市场低谷,东方物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始终坚持创新优先。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全球可招标物探市场骤减40%,70多家国际中小物探公司纷纷破产倒闭,物探行业进入严冬期。
苟量表示,东方物探持续加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形成以GeoEast为代表的13大软件系列,以EV56宽频高精度可控震源代表的12大装备系列,全面实现物探技术的自主化与国产化,彻底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研发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海底节点(OBN)勘探配套技术,实现海上业务“弯道超车”,成为海洋勘探高端市场重要承包商。
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东方物探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东方物探业务范围拓展到全球5大洲、73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逆势上扬。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