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贵州全力解决“最后一公里”
图为贵州省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乡村公路风景 袁超 摄
中新网10月5日电 题: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贵州全力解决“最后一公里”
记者 蒲文思
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近年来,随着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铁时代到来、航空客运崛起,水路航运兴起而形成的立体化交通优势,快速交通网络让贵州千山万水皆成坦途,凸显大区位、引领大产业、促进城镇化、助力大开放、助推大扶贫。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地貌面积的92.5%为山地和丘陵。“通路难”曾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图为贵州省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乡村公路风景 尚宇杰 摄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贵州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交通建设是第一道关口。长期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发展,于2008年明确提出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贵州以国发〔2012〕2号文件定位的“打造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为引领,相继打出了“铁路建设大会战”“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加快交通建设的“组合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了“贵州速度”,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8月,贵州省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向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发出冲锋号。从2017年到2019年,贵州计划投入资金388亿元,对全省3.9万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实施8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优先支持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和当年拟脱贫摘帽县率先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图为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乡村公路风景 向忆峰 摄
两年的建设,成效已突显。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不仅改变了农村民众出行条件,拉近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距离,也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眼下正值金秋时节,走进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小青瓦、粉白墙的民居一幢接着一幢,黄金梨、有机蔬菜的产业基地一处挨着一处……都被一条条蜿蜒铺开的小康路连接起来,看着眼前的场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是仁怀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贫困山区,群山连绵,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全村4000多万亩土地,耕种面积不到二分之一,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5年以前,我们村还都是毛毛路,下雨路滑,天干起灰,老百姓外出非常不方便。因为路不通,村里得不到发展,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公路能修到家门口,那该有多好。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心里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蔺田村村民杨优学内心甚是激动。
图为贵州省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的通村路修到家门口 向忆峰 摄
蔺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远帮告诉记者,随着这两年村里路况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里的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路修通后,运输方便了,老百姓发家致富有望了。”杨远帮说,通村路方便出行只是其作用之一,依托便利的交通,村里如今组建成立了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产业和旅游业,打通了蔺田村致富的大动脉。
“目前我们村栽种黄金梨1200亩,蓝莓300亩,树莓草莓100亩……此外,合作社还投入4000万(人民币,下同)建起了生态农庄,游泳池,跑马场,射箭场等旅游场所,解决了80多名村民的就业。今年夏天,从外地来我们村避暑游玩住上3个月的游客就有1200多人。也正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有我们蔺田村今天的发展,如果交通不完善,即使我们这空气再好,环境再美,游客都不会来的。”杨远帮由衷感叹道。
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的交通“毛细血管”的改善,是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因交通建设条件改善加快脱贫的故事越来越多。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黄莲乡上螺蟹村属省级深度一类贫困村,平均海拔达1300米,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年雨天达100多天,有效耕地面积少,农业产业发展困难,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945人,已脱贫56户285人,贫困发生率为32.25﹪,是遵义市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数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一个村。
2017年9月,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邹德让受市委组织部选派,挂职桐梓县黄莲乡党委副书记,并驻市交通运输局挂帮的上螺蟹村,任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长。“刚来螺蟹村时,村里没有通路,走访必须全程步行。”邹德让回忆道,他在1周内走了近200公里,双脚全磨出血泡。同年,上螺蟹村交通脱贫的硬仗打响,出境路、产业路、通组路、连户路先后开工建设。
在脱贫攻坚征程中,上螺蟹村聚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全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如今的上螺蟹村已经实现了“家家饮上安全水、户户用上安全电、通讯通话无盲区、危房改造无死角、组寨户全部硬化路”的全新面貌。
据介绍,两年多来,上螺蟹村累计新修或改造通村通组公路19.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平整宽敞的水泥路在上螺蟹村延伸,正成为该村发展产业的“绿色通道”,村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现在方便多了,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村民王德光告诉记者,路好走,他还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家里的日子是越来越好。
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应运而生,交通格局的改变,打通了贵州省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19年5月,贵州省完成近8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目标,惠及近4万个自然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贫困民众约25万余人次,带动增收27.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个。“组组通”硬化路,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念好“通字诀”,乡村“微循环”正愈来愈活络。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