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六大趋势展望
自2016年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加快、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以及碳交易等市场规模均名列全球前列。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开始由注重规模增长向各细分领域的深入化、专业化、高质量化发展转型。展望2019年下半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趋势展望一:绿色金融标准逐渐“统一化”
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成为下阶段核心任务之一。
2019年3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以下简称《目录》),是我国建设绿色金融标准工作中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目前关于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最全面最详细的指引。《目录》属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中“绿色金融通用标准”范畴,有了绿色产业目录这一通用标准,绿色信贷标准、绿色债券标准、绿色企业标准以及地方绿色金融标准等其他标准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和参考,有助于金融产品服务标准的全面制定、更新和修订。随着绿色金融各项标准的不断出台与落地,将有效促进和规范我国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将迎来标准的逐步统一 。
趋势展望二: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走向“实质化”
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一顶层架构设计的指引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与制度创新不断发展,出台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从“导向性”越来越走向“实质化”。
根据商道融绿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年5月份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分析政策报告(2019)摘要》显示,截至目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各类政策超过510条,除中央政府外,全部31个大陆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均发布了绿色金融政策,并有20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绿色金融专项政策。
2019年5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是人民银行在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通过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加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地方不断出台实质性激励政策。以绿色债券为例,地方政府持续推出绿色债券扶持政策,从“鼓励”转变为“实质性激励”。实质性激励政策包括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提供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等降低绿色金融成本政策,提供损失分担、设立担保基金的风险分担政策,对绿色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提供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及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绿色产业基金直接投资绿色产业的投资政策等。
笔者建议,未来可以考虑更多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监管创新(如针对绿色融资期限错配痛点实施定向降准、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以及考虑让绿色债权优先受偿)和产品制度创新 ,来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趋势展望三:金融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逐渐“主流化”
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司法的逐渐完善,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企业都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公益诉讼风险和环境与社会风险。
对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已经起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架构设计文件《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第八条:研究明确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借鉴环境法律责任相关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探索研究明确贷款人尽职免责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适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逐年提高。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已经明确,要建立强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实施方案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为2017年年底修订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准则,要求进行自愿披露;第二步为2018年强制要求重点排污单位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未披露的需做出解释;第三步为2020年12月份前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目前从业内情况来看,绿色金融的第一个层面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发力点,而绿色信贷内涵的第二层面,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银行整个信贷流程中,对拟授信客户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制定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等工作已经开始起步。
趋势展望四:绿色指数发展趋于“多元化”
根据绿色指数的用途,绿色指数可以分为宏观绿色发展指数、企业绿色绩效指数和绿色金融产品指数。
目前在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全球绿色经济指数GGEI(Global Green Economy Index),通过在领导力和气候变化、效率部门、市场和投资、以及环境表现四个关键维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衡量了全球130个国家的绿色经济表现。我国在2017年也首次发布了全国各省份的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各地区绿色发展总体状况。
企业绿色绩效指数在绿色金融市场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是判断企业、项目,以及产品是否符合“绿色性”的标准,更是开发绿色股票、债券指数过程中,标的筛选的重要依据,在企业绿色绩效指数体系中,由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提出的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最为广泛。
绿色金融产品指数,主要包括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指数、综合指数,以及碳排放价格指数等,通常是基于企业绿色绩效指数编制,一方面通过提供具体可比的标准,以市场化方式督促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指数产品的开发引导社会资本加入绿色产业,服务绿色经济的发展 ,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
趋势展望五: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逐步“深入化”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总体是“自上而下”有效推动与“自下而上”改革创新相结合,协同推进发展。“自下而上”的地方绿色金融探索和改革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维度。
自2017年6月份包括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在内的“五省八市”确立为绿色金融试验区以来,各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积极探索创新产品与服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浙江重视平台建设,开发绿色金融线上交易服务平台,筹备碳交易平台,深化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绿色信贷、债券、保险、股票等均取得良好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市场框架。江西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开发多方合作平台。广东省积极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开展对外合作,两岸三地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合作,吸引港澳优质金融资源进入。贵州、新疆着重发展绿色信贷,贵州开展抵质押担保模式创新,新疆促进绿色再贷款、再贴现等。
趋势展望六:“一带一路”投资倡导“绿色化”
“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从需求端来看,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平均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倡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大量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领域投资需求,都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缺口仍然很大,在电力、交通、农业、林业、工业、废弃物治理等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而单靠政府部门无法满足资金需求,也就是资金供给相对不足。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到203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要1.5万亿美元投资,加上绿色转型升级需要的额外成本则达到1.7万亿美元,而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只能满足地区大约2.5%的需求。
我国近两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已逐步建立,绿色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笔者初步估计,中国的绿色金融投融资余额已接近10万亿元。其中,绿色信贷占据主导位置,绿色债券发展迅速。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