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有“它”弥漫性轴索损伤死亡率将大大降低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5日讯 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里,这天正好是江津区中医院放射科主任周瑜值夜班,突然收到了急诊科送来的一个车祸伤病人做急诊CT。
周瑜问他:“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哪里痛?”病人当时还能够比较正常的交流,给他做了头颅CT平扫,结果无明显异常。病人推回病房大概40分钟后,又被送到了放射科,当时病人已是昏迷状态,叫他也不答应,复查了CT,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异常。这让周瑜很疑惑:症状这么明显,怎么CT检查却没有问题呢?他觉得还是不能排除颅脑损伤的可能性,高度怀疑是弥漫性轴索损伤。
因为病人病情非常严重,只能连夜送到了重庆主城的大医院,去了后就做了磁敏感成像(SWI)检查,被明确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该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患者症状很重,但是CT表现不明显,或仅有轻度脑肿胀改变。因为很多这种病人都是外伤病人,可能还合并有许多其它的外伤情况,刚开始很多病人也比较清醒,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情况,贸然把病人送到手术室,那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据了解,DAI临床死亡率高,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早期诊断,延误了病情,磁敏感成像(SWI)是最好的检查方法。周瑜介绍到,SWI序列是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基础,根据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得到图像。SWI在显示脑内小静脉及微出血方面敏感性优于常规梯度回波。
周瑜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医院还没有核磁共振,更不用说磁敏感成像了,偶尔会遇到一些外伤的病人,虽然病人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是急诊CT扫描结果却是正常的,这给我们的诊断带来了困惑,也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带来了困难。2016年,江津区中医院引进了核磁共振,其中就包括磁敏感成像。周瑜感叹道,当时要是有这个多好啊!当再次遇到这样的病人的时候,我们就会给病人做头颅核磁共振,并且加扫SWI序列,就能明确的看到病人皮髓质交界区可见多发的微出血灶。
患者正准备做核磁共振检查。杨凌梅 摄
目前,江津区中医院大力开展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弥散成像、磁敏感成像、灌注成像等。那有何区别呢?
弥散成像:几乎可应用于所有常规部位,最多的是颅脑。主要鉴别是转移瘤还是脑脓肿,脑脓肿是可以治好的,而如果是颅内转移瘤的话基本上就是癌症晚期,只能保守治疗。
磁敏感成像:主要针对颅内有出血灶的病人,常规机器检查不到,通过磁敏感成像可以观察到颅内的微小出血灶。
灌注成像:主要针对早期脑埂塞和肿瘤的诊断。比如一个已经瘫痪的病人,灌注成像检查属于半暗带区域,病人是可能恢复的,如果是在梗塞区域,病人是无法恢复的。现在肿瘤病人较多,很多病人会进行放疗。而通过灌注成像的检查,可以鉴别是肿瘤复发还是放疗后的炎性反应。
周瑜表示,近年来,神经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得益于众多的高端检查设备,随着核磁功能检查的普及,在神经影像学的临床诊断、学习研究方面已由形态解剖成像向脑功能成像发展,虽然还不尽完美,但已是形态成像的重要补充。(文/杨凌梅)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