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假日消费市场潜力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这再一次证明,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如何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消费潜力,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旅游的需要?广大读者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优质服务亟需跟上
周芳元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现实中旅游景区依然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抓住假日消费的市场机遇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让宣传和服务名副其实。不少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制作了大量的宣传广告,然而,景区实际情况却与广告中的描述大相径庭。这让不少游客在游历完后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作为景区管理者,需要牢固树立“游客好评就是最好的广告”理念,让宣传与服务相配套,千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需要强化景区服务质量,不仅要把游客引进来,还要让游客留得住,更要使游客还想来。
详细规划客流量,搞好配套服务。景区需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有详细的应对预案,千万不能因为利益而让游客量超过景区的承载力。景区的容量有限,游客超量,相关的服务难免会打折扣。适应景区发展的配套服务需要时时更新,要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让服务无处不在,全面对接顾客的合理要求。
加强景区工作人员管理,设置相关投诉电话。实现优质服务,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至关重要,确保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到位。游客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对相关服务进行投诉,景区需要对投诉高度重视,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整改,投诉情况纳入相关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
下决心摆脱“门票依赖”
祝建波
对于景区而言,门票收入是其维持运营的必要保障,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合理售卖门票,游客支付一定费用属正常市场行为。然而,如果景区收益全部靠门票,甚至把门票视为地方财政的“提款机”,这就使门票变了味儿。
实际上,一个地方要在旅游经济上有所作为,绝不能狭隘地盯着旅游门票。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人气经济,旅游业应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交通等多个要素。在大众旅游时代,景区管理者只有主动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搬走高价门票这块绊脚石,以免费惠民、升级服务等方式,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又具有差异化或富有内涵的体验和服务,才能赢得更多游客,继而实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旅游景区可以学习杭州西湖景区的经营思路,舍弃门票的“小芝麻”,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西瓜”,即以景区为圆心,以整个区域为半径,把整个区域都当作景区。景区摒弃门票经济,表面上看貌似在做赔本买卖,实际展现的却是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是游客会增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自然也会相应增加。西湖免费开放10多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由于各地景区发展阶段、发展禀赋不尽相同,全面推广免票的时机或许并不成熟,但能够免费开放的景区要尽快免费开放。景区门票降价乃至免费开放,从而回归其应有的公共属性,既是公众共同的愿望,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幼儿园)
积极鼓励错峰出游
郑 文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也要看到,假日“赶集式”的旅游方式给景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不少游客有“花钱找罪受”的感叹。同时,交通行业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道路交通建设,便捷的交通也使更多人选择自驾游,加之高速公路实行免费通行,道路交通运力资源显得捉襟见肘。
如何化解假日经济带来的“幸福烦恼”,让群众拥有高质量的休闲方式,笔者认为,错峰出行是有益尝试。
早在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很有针对性。错峰出游群众才能享受到价有所值、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当然,错峰出游需要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群众能够带着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同时,旅游服务业也要转变发展思路,降低出行成本,例如淡季票价优惠或免费等,让公众得实惠,培育错峰出游的公共意识,从而实现旅游业淡季不淡,进一步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使休闲旅游更有品质和品位。
(作者单位:江西湖口县政府办)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丁慎毅
据报道,为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上海市放宽了夜间外摆管制、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
如今,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已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希望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满足。对于一些旅游城市来说,游客在结束白天的快节奏游览之后,还十分期待参与一些夜间旅游和休闲项目,以便深度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发展夜间经济奠定了市场基础。不仅是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重庆、西安等地此前也已推出过发展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为城市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发展夜间经济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夜间经济的安全、服务质量、噪音、垃圾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使夜间经济的预期效应打折,甚至影响社会和谐。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动社会各方充分参与,通过设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统筹协调,鼓励商户圈联合自治,稳妥平衡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此外,还应完善交通、环境、水电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探索建设商务休闲、健身娱乐、音乐书吧、特色餐饮等符合特定人群消费特色的集聚化、规模化夜间经济区域,最大限度地避免扰民,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体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景区“一元午餐”值得推广
宋鹏伟
据报道,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河南老君山景区气温较低,为让游客吃上一顿热乎午餐,景区连续第三年推出“一元午餐”,还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升级。新升级的“一元午餐”除了有传统的素面,还增加了蒸红薯、蒸芋头、鹌鹑蛋、黄瓜段和小番茄等。
出门游玩,人生地不熟,游客消费一怕贵,二怕受骗。以吃饭为例,一瓶矿泉水、一碗泡面的价格,都可能是景区外的数倍,更别说热气腾腾的饭菜了。在出游成为全民休闲方式之后,不少人感叹在景区里“吃不起”,有人为了省钱而自带干粮,有的则干脆在饭点到来之前匆匆结束行程。因此,与其让游客们赶来赶去挣不到钱,还不如主动提供便宜的特色餐食,游客们吃得干净放心不说,也能尽可能地留住游客,提升他们的消费体验。
“一元午餐”的走红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价格看,“一元午餐”几乎是免费;从文化看,一碗当地糊涂面、几块蒸红薯、蒸芋头、黄瓜段等,既能让游客吃饱,又品尝到了地方特色;从食品安全看,食材均是从当地贫困户手里收购,由当地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监督,统一制作配送,游客吃得放心。可见,“一元午餐”背后体现了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与智慧,已成为该景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并以此实现了“游客增多,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一元午餐”的走红,也启示经营者,守着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过时。与那些还未摆脱“门票经济”,甚至是过度商业化的景区相比,以游客为本、注重消费体验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他们以切实有效的举措缓解了“吃饭难”“吃饭贵”“停车难”等旅游痼疾;另一方面,旅游打卡不是“一锤子买卖”,良好的口碑得以宣传扩散,形成差异化的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甚至是“二刷”“三刷”。
这正是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即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文化经济和产业经济转变,通过基础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体验。由此来看,每一次的旅游旺季也是景区的营销宣传旺季,任何以“游客为本”做出的努力,都有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作者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78号)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