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借壳”现代科技“重生”
文化遗产“借壳”现代科技“重生”
新华社南京10月27日电 题:文化遗产“借壳”现代科技“重生”
新华社记者刘宇轩
当现代科技邂逅传统文化,二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昙花一现、叫好不叫座,抑或秉性相投、涅槃重生?10月25日-27日,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京举行,400多家参展商携“奇珍异宝”赴会。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文化遗产“借壳”现代科技重焕生机。
非遗直播秀
“自南原突围后息兵罢战,人缺粮马缺草困苦艰难……”在酷狗音乐展区,一位衣着时尚的小伙子手持麦克风、紧盯屏幕,跟唱京剧名段《闯王旗》,引得围观群众拍手称快。
K歌机上的京剧选段,出自酷狗近来上线的“戏曲专区”。诸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秦腔大师李正敏、粤剧大师马师曾等名家作品,一键收听、跟唱,日播放量已超过10万。
从2015年开始,酷狗与线下剧院合作,建设戏曲文化数据库。目前已涉及十多个剧种,牵手近200位曲艺大师,入库了上万条曲目。
工作人员芦琦告诉记者,他们曾走访广州、南京、西安、成都、北京五地博物馆,把地方戏曲、非遗文化、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曲目和城市音乐名片。
除了让戏迷朋友能随时享受听觉盛宴,酷狗还运用“直播+”的形式推出品牌栏目《非遗大师课》,邀请戏曲大师等各路非遗传承人做客直播间。记者看到,观众既可在线观看民乐、戏曲等直播内容,还可与网友实时互动,甚至与非遗大师在线交流切磋。
芦琦说,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年轻人需要有渠道接触它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数字《金刚经》
在不远处的另一展区,液晶屏上展示的一块石碑引人驻足。这块石碑经数字化处理后,所刻图像和字迹清晰可见,上有七级浮屠和点缀其间的密密麻麻的经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经文光芒闪烁。
工作人员介绍,这块“数字化石碑”母本源于安徽省琅琊寺的《金刚经》石碑,雕刻于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碑文为0.5x0.9厘米的蝇头小楷书写的《金刚经》全文,因工艺巧夺天工成为镇寺之宝。
深山古刹的镇寺之宝缘何走进现代化视听体验的展示中心?参展方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于涛说,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必要性非常大。很多户外不可移动文物由于雾霾、酸雨等气象原因,常年受到侵蚀、风化,部分结构被破坏甚至消逝,需要借助数字修复技术,尽可能将文物还原、记录,呈现出来。
“最初提取影像时,石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用肉眼难以分辨。经处理后,惊奇地发现1米多高的石碑上雕刻的是《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首尾相连形成迷宫状的大圆满轮回。”采集《金刚经》石碑的过程令于涛感慨。
用数字化给文化遗产重塑“金身”,这一技术目前已申请“三维数字石刻管理分析平台”“超媒体文物展示平台”等专利,在提升文物影像清晰度的同时,快速生成文物线图和数字拓片,将萃取出的“文物基因”应用到素质教育、创意设计、泛娱乐等多个领域。
云锦“标准色”
驼色、桃红、水红、月白……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展区,悬挂着五彩缤纷的色带,这些常见于古典文学中的色彩,如今被完整还原并呈现在公众面前。
原来,这些细腻耐看的颜色源于传统云锦工艺。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第一次完整绘制出云锦色谱,归纳出云锦常用的27种色彩。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马培培告诉记者,不少人热衷于探寻云锦技艺的奥秘,其中它的颜色一直是个谜,至今未发现完整记载。工作人员参照部分古籍,用古代方法染色,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文物对照,最终邀请权威专家鉴定认证,建立了汇集27种颜色的云锦色谱。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昔日尘封在古籍中的传统染色技艺大放异彩。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古典色调也得以重见天日。此前,“红楼梦人物服装颜色墙”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展出,摘录了《红楼梦》人物服饰色彩的段落并配图,让观众大饱眼福。
云锦有了自己的“标准色”。这一成果吸引了不少文创团队甚至美妆公司与博物馆洽谈合作。一家国外知名美妆公司希望用云锦“标准色”制作口红色号,用中国古典元素传递东方之美。
除了色谱,博物馆还建立了云锦知识图谱,用数字建模方法重塑织机,“好比孩子们玩的乐高积木,可以完全拆解、完全组装。”马培培告诉记者,现代科技手段在揭开传统工艺神秘面纱的同时,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让文化和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