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构建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网财经11月18日讯 今日,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在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会议中心召开。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表示,由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高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构建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仍面临诸多的挑战。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王 娴: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想就国家审慎金融安全体系讲几点意见,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也为实现金融稳定体系的建设确立了一个基本的目标,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以实现金融稳定为总体目标,通过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宏观审慎工具维护金融安全,降低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了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银行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体系为主体,相关国家部委参与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但是由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高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构建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仍面临诸多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刚才各位领导都已经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复杂性,由于金融本身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构建宏观审慎监控指标体系的一个复杂性和艰巨性。首先我们知道,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浩大的工程,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的决策和实施,它的前提都是需要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相互的关系性,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学术界及监管部门、相关国际组织都建立了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和监测指标体系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否能够有效的监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学界、理论界、实践界都认为还需要检验。
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源自于系统性风险的内生性,从实践来看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以及金融市场本身所具有的顺周期性以及他们受到冲击之后的反应和影响以及恢复的非对称性使得金融系统风险一旦发生,它的传染的路径和传染的速度以及传染的影响面都很难以预先的评估,这就使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第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源和触发机制具有非常大的隐蔽性,系统性风险往往会在一个非常隐蔽的机构/环节被触发,风险一旦被触发就可能通过系统性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抛售、预期的变化等等途径迅速的传播和蔓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举个例子今年5月24日监管当局接管了包商银行之后,尽管当局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措施对个人客户和五千万元以下的对公和同业机构客户的本息给予了百分之百的全额保障,但是接管之后这种还是对银行间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反思的结论是“金融安全网也就是我们这儿讲到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监管部门对于危机金融机构的救助,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大家都认为这是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根源”而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也成为了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刚才讲到5月24日接管包商银行这么一个中型银行却对银行间市场造成这么大的冲击,这确实是需要我们对中国金融体系所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结构以及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可能对我们未来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的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它实际上也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本身具有一致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理想的监管部门的设置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政策目标由一个职能部门来行使,这样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各司其职,也就可以强化对各个部门职责履行的监督以保证监管的效率,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金融监管与各个金融监管主体他们的政策目标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部门可能有多个政策目标,比如说我们的中央银行可能有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目前也有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目标。那么一个金融监管的工具可能它的实施也可能会对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目标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着眼于货币稳定的货币政策,它当然是可以促进宏观金融体系稳定的。但是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也是有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旨在维护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性,防止其倒闭所产生的外部性,这个当然是宏观审慎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这些目标之间实际上也是存在着矛盾冲突的,货币稳定并不必然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为这是刚才我讲到的,金融体系它存在着顺周期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并不必然保证宏观审慎目标的实现。比如说2008年的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阻断风险的蔓延,美国对很多的大型金融机构采取了救助的措施,这就形成了危机之后更大的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控股集团,这可能会埋下新一轮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再例如,日本在安倍经济学实施的过程中,它的金融监管当局要求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放更多的贷款,达到增长的目标,但是这可能也会埋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第三,我想讲的就是在新的环境下,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该以一种什么样需要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使它建立更加稳健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我们知道四中全会提出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能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当然也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个基本原则,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它要高效的运行,就必须是一个各个部门之间职责明确而且可以协调配合的机制。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2019年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今后,我想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以推动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按照宏观优先的原则”在这儿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要建立宏观优先的原则,在宏观优先原则的指导下,优化宏观审慎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我刚才讲到了,因为各个政策的目标可能会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宏观优先为原则做出权衡选择,同时还要使宏观审慎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职责更加协同,要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相互抵消,这也是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
第2点我想强调的就是,要保证宏观审慎部门的监管资源,任何一个监管职能的实施都需要有监管资源的配合,这个毋庸置疑,我们知道宏观审慎监管的风险,监管的资源包括两个大的资源,一个是人力资源,一个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刚才很多领导都已经提到了,我们刚才也讲到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难度也在于监管的信息分布在不同的监管部门甚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这就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信息共享,这个共识大家都已经达成了,但是除了我们讲的硬信息以外,宏观审慎监管还有一个软信息。
所谓的软信息就是无法用一个硬的物理的介质,刚才忠民理事长讲的物理的介质存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存储在一线监管人员或者监管政策决策者头脑中的信息,因为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需要去判断这个危机将蔓延到什么程度、将以什么样的路径传播,这需要监管人员及时的会商,来形成监管的对策。所以这就需要宏观审慎部门及时的调配相应的监管资源来迅速的做出决策,这个监管资源的保证不仅是一个协调机制的问题,也是需要 我们宏观审慎资源所需要的资源调配和征集的制度化、机制化的问题。
我就讲这么一点意见,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