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变“入坑”,防不胜防啊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浙江)
近年来,网络热词“种草”受到很多年轻人热捧,这个“种草”不是说真的去春播秋收一把青草,而是指把自己喜欢的商品推荐分享给别人,让更多人喜欢这个商品,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在很多主打内容推荐的电商平台上,“种草社区”“试用笔记”成了很多人购物的参考。据记者调查发现,有组织专门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都是假的,只为“勾引”你消费。
互联网信息泛滥成灾,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种类繁多,买个东西要挑半天,对比价格、品牌、质量等,浪费不少时间,有人推荐好产品,自然就省了很多事。明星达人们分享的测评好物,常常会贴上网购链接。评论量大的帖子,浏览量大的“种草”视频,也会有更强的“带货”能力。
我在网上买东西,已习惯搜索到想买的商品后,首先看商家和商品的好评率、网友晒图,了解下网友的使用体验、推荐,遇到电子产品时,有时还要看下专业玩家的评测,再决定是否购买。本以为这样做算是很谨慎了,避免被商家的天花乱坠忽悠了,谁料还是会“入坑”,有时会被网友的虚假点评蒙骗了,买到过货不对板的商品,心里很是窝火。有时,还会接到商家求好评电话、五星好评返利券等,都是在想着法子提高好评率。
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带货圈里的黑幕重重,很多收藏、点赞、评论都是假的,就连“种草笔记”也不靠谱,可能是厂商的推广软文,写手并无真正试用过,内容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这样操作太不真诚了,分明是把网友当傻瓜,利用消费者对平台、网红的信任,逮住机会就收割一波流量。假作真时真亦假,社交电商是传统电商的升级版,乃是在人际网络关系的基础上,打着“信任牌”圈占粉丝和市场,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但现在被“水军”搅混了,充斥着虚假点评、刷量,也就逐渐失去了信任度。
前不久,有一个刷量案例被广告主曝光,一位粉丝380万的时尚博主,拍视频帮公司产品带货,超过300万的播放量,成千上万的点赞、下单,结果真实成交量却是0,原来都是刷出来的流量。窥一斑见全豹,这样的流量造假案例并非孤例,只要有流量、评价、投票等操作,就不可避免会被虚假刷量攻陷。
从法律角度看,刷流量、假评论都是违法行为,乃是在公然造假欺骗消费者,而且还衍生出一条黑色产业链,分工细化、职责明确,有很多专业刷量公司、机构,在网上招揽“水军”、派发业务,还有人倒卖账号、身份信息等。数据显示,全国有300万人从事刷量工作,厂商百亿推广费打水漂。可见,要想遏制刷量乱象,仅靠网友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对刷量行为全方位封堵,采取严厉打击措施。
《电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都对“刷量”予以禁止,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打击。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那么,在法律规定、行政约束的基础上,该如何把“禁令”落实到位,让平台、商家都能感受到压力,让“刷手”无利可图,让黑色产业链从业者付出代价,则就是最关键的问题了。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