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防范金融风险 央行的目的不是“收紧”
热点聚焦
防范金融风险并不意味金融的“收紧”,金融开放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路径之一。
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经济运行保持强劲韧性。《报告》以数据作为支持,说明了金融市场运行稳中有进、市场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入的特点,同时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在2018年的基本发展情况作出简要阐述,指出在2019年将继续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进入新千年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金融联系愈发紧密,金融产品更加丰富,中国金融体系也不断完善。不过,伴随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完善、市场波动性增强等问题开始显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此被放在国内金融工作的重要位置。
与之前所提及的“去杠杆”有所不同的是,《报告》强调的重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金融市场的脱虚向实,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
站在产业角度,金融服务实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在党的十八大中曾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都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是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其发展也将有助于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帮助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大金融对这些企业和产业的服务支持,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在方式方法上,政策上的支持自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还是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科创板的正式开板,也将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各项金融支持。民营与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17年底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就已超六成。但是,不少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环。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部分民营和小微企业深入地方与农村,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推进民营与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降低经营成本,将有助于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增强金融市场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还提到,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开放。由此可见,防范金融风险并不意味金融的“收紧”,金融开放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路径之一。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优质外资进入后带来的先进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会帮助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同时,对外开放不仅会引进活水,也会过滤污水,优秀外资的存在将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形成“鲇鱼效应”,促进市场竞争常态化,让优质的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资质较差的则被淘汰,从而达到优化金融结构、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也将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金融服务支持举措的深入展开,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推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