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逆市上扬的傲慢 车市饥饿营销还能用多久
近一段时间以来,雷克萨斯的“官涨风波”再次把汽车加价销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已经订车的消费者被经销商通知要补齐差价才能提车。对此,业内普遍认为,汽车厂商可以因为车辆升级换代提高价格,但是有义务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单方面向消费者售出与约定不同的产品,是忽视消费者选择权的行为。长此以往,对品牌和销量都有损无益。
事实上,热销车型加价、排队等车的现象在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并不新鲜。买车要等几个月,除非加上几万元购买实际价值只有二、三千元的装饰,否则排队时间更长。这样的情况在国内车市几乎已经成为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在交定金前,多数已经被强加了装饰件,而消费者在“咽下强加装饰并等待2-3个月这两口气”后,等来的不是喜提爱车,而是厂家提出的全系涨价和4S店发出的补齐差价通知,几乎所有的车主对此都无法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厂家和经销商都忽视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一方面,经销商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有必要对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如此生硬的告知消费者补齐差价,显然在服务上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提车需要时间,但是对于厂家来说,一年当中,何时推出新品,何时产品换代升级,早就已经提前规划好了。让消费者在签订订单后,再忽然被告知产品升价级需要加价,这样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厂家店大欺客,傲慢无礼是直接的感受。
可叹的是,在目前的我国市场上,许多品牌都深谙此道。比如雷克萨斯的母品牌丰田,其旗下的埃尔法、汉兰达都是国内长期加价提车的“专业户”。此前的上汽大众途观、甚至早年间的桑塔纳也曾一车难求。汽车加价有市场供需之间的原因,有车辆产品品质的原因,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厂家应当逐渐摒弃这样的营销手段和销售方式,毕竟服务于尊重消费者,才是品牌与销量长久之计。
加价提车现象之所以在国内市场能够行得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消费者真的愿意去捧场。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两面性的,针对官方涨价、加价提车等行为,消费者会用手中的钞票作出选择。
一家品牌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本是难能可贵之事,但除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营销手段外,更离不开消费者的厚爱和支持,一旦过分傲慢,无视消费者的权益和感受,终将对品牌和销量有损无益。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