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护肤常识  控油

“2019大学生方程式”落幕 十年坚守初心为人才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0月12日,2019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落下帷幕,学生们一幕幕的拼搏场景令人动容。值得一提的是,走过十个年头的赛事,始终坚持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人才的初心,发掘了众多青年学子的兴趣志向,并为其提供学习、交流、成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十年间,该赛事已为汽车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输送了超过23800名参与过赛事的正式队员。

  赛场边,学生们冒着低温、小雨,在篷房内灯火通明地调试赛车,或因争分夺秒改进赛车,席地而坐吃着盒饭;进入赛场,志愿者们东奔西跑维持秩序、引导赛车,每当最快圈速诞生,场边都会“不分彼此”地爆发欢呼声;而当学生们最终站上颁奖台时,更是纷纷振奋呐喊……正是这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组成了2019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比赛现场观赏性十足 郭跃摄

  10月12日,经过4天鏖战,2019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襄阳梦想方程式赛场落下帷幕,来自全国60所高校、1200名怀揣“汽车梦”的高校学子在这片赛场留下了欢声笑语、汗水和泪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恰逢赛事十周年纪念,经历十年锤炼,参赛队伍无论技术装备、车辆性能,亦或是团队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十年中也积累了更多经验,从而使本届赛事更加专业、丰富,也更具影响力。

  十年间,该赛事已为汽车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输送了超过23800名参与过赛事的正式队员,他们当中不仅包括直接参与造车的理工科学生,也包括了如营销、传媒、市场、公关、财务、管理、车手等多方面人才。正是这些拥有技术、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将会成为中国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基础。

比赛现场 郭跃摄

  聚焦至本届赛事,共包括3项静态比赛(设计报告、成本报告、营销报告)和4项动态比赛(8字绕环、直线加速、高速避障、耐久测试),从而全面培养、提高参赛队伍的理论学习、动手实践,乃至团队建设、商业技巧等能力,即贴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更是当今理工科大学高等教育的补充。

  具体来看,从报名参赛到正式比赛,参赛队伍要在10个月内就设计、制造、调校完成一辆技术含量颇高的方程式赛车,极大地考验着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据介绍,如今学生们已可以熟练使用最先进的仿生软件,对车辆进行设计、调校,不仅大幅提升了“造车”效率,更令本届赛事中的车辆性能提升、故障率直线下降。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 郭跃摄

  同时,与一般汽车比赛不同的是,大学生方程式比赛举办的初衷并非培养“赛车手”,而是“工程师”,并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由此,学生们在造车参赛的同时,成本控制成为核心要求,独立寻找商业伙伴成为必备技能。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成本控制是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优势之一,未来一代‘汽车人’也要延续这一长处。因此,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孩子们打造每一个零件,最先想到的都是是否符合成本要求。此外,本届比赛中,众多车队还配备有专门的市场团队,在为自己车队引入支持伙伴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

耐力赛中途需要更换赛车手 郭跃摄

  进入动态比赛,则既要考验赛车的动力性、稳定性,还要依靠团队的娴熟配合。尤其在“压轴”的20圈耐久测试中,车队按要求在第十圈更换赛手时,车内赛手要在几秒钟内跳出赛车,两人交接一气呵成,令人称赞。

  种种历练,都无形中赋予了这些学生们宝贵的“矢量学习能力”,即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主动找寻解决方案。这可以使学校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核心人才。

冠军车队有资格将赛车举上颁奖台 郭跃摄

  最终,本场赛事以同济大学夺冠收官,其将获得2020年出国参赛大奖20万元,并代表中国大学生走上世界汽车舞台,创造更佳成绩。

  除了选手们的实力提升,赛事平台也通过十年的摸索、学习而不断进步。十年间,从最初的单一赛事,扩展为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油车)、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共4个独立赛组成的系列赛事。聚焦本届赛事,除了持续完善比赛规则、改良场地质量、提升管理水平,还创新地推出少年方程式学校,从而发掘少年的兴趣爱好,并提供学习发展平台。

少年方程式场地 郭跃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秉承着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人才的初心,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创立至今,发掘了众多青年学子的兴趣志向,并为其提供学习、交流、成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也为中国汽车产业不断输送人才。由此,该项赛事也不应再“默默无闻”,而应举众家之力“走出去”,营造更强的声浪,打造更响亮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真正的“人才储备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