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护肤常识  控油

耕耘边疆的科技尖兵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内页-文章图片模板

  农民日报讯:辽阔的田野上,大型采棉机“吞吐”作业的身影引人注目。

  难以想象,现今生机勃勃的田野,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漠。

  60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科研群体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

  坐落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农垦科学院,是直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以农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前身是1959年10月6日成立的兵团农林牧科学研究所,1979年改称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1983年更名为现用名。

  60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勇攀科研高峰,交出一份出色答卷: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20项,获奖3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6项。

  60年,芳华璀璨。如今,新疆农垦科学院已锻造成为一所与共产党同心、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的综合科研机构,在我国作物育种栽培、畜种繁育、机械装备、农业节水等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王选东告诉记者:“60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不忘初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以‘科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兵团体制优势,为新疆和兵团维护稳定、向南发展、脱贫攻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物育种填补空白

  建院初期,曾有外国专家断言,北纬42度以北是棉花禁区。新疆农垦科学院首任院长王彬生顶住压力,主持研究开发的北疆特早熟棉花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彻底打破了这一论断。如今,这一区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花主产区。

  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余渝介绍,兵团植棉面积占新疆植棉面积1/3,棉花产量占到全疆的45%以上;占全国20%的植棉面积,却生产出占全国总产量1/3的棉花,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棉花产区前列。

  基于机采棉条件,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育种团队培育了以“新陆早33号”“新陆早45号”为代表适宜机采的“矮密早”系列品种;创新发展了植棉全程水肥调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农艺,不断优化生育期管理模式,兵团皮棉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单产38.6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169.4公斤。

  “这么大的面积,这么高的产量,这在世界植棉史上也不多见。兵团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科技创新、老天帮忙。特别是一系列惠农政策,让职工群众得到了真金白银,极大调动了种棉积极性。”余渝说。

  “从建院伊始,我们针对兵团农业生产现状,开始了作物育种工作,先后选育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等粮油作物新品种72个,创造了多项玉米、大豆栽培全国超高产纪录。”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说。

  为促进兵团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新疆农垦科学院建立了公共分子育种平台,以期通过对新疆棉花、小麦、玉米三大主要农作物的研究,开发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目前已完成科研课题170多个。

  多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选育的油葵系列杂交种、玉米、棉花、小麦、大豆、番茄等优良作物品种常年在新疆及内地推广种植,选育的多个棉花品种被国家列为北疆主推棉花品种,确保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生态安全。

  与此同时,新疆农垦科学院一直致力于红枣、葡萄、苹果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北疆引种枣树研究”课题获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北纬43度以北种植枣树的禁区,为北疆地区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科学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十二五’以来争取平台建设资金2590万元,建成农业部果蔬干制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西北)、国家红枣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4个科研平台,为提升产业增值空间提供科技支撑。”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金新文说。

   中国有了“美利奴”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毛纺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西方国家的技术与经济封锁,国内毛纺织原料频频告急。”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书记薄新文说,“能否生产出优质羊毛,决定着我国在世界纺织工业中的地位。”

  如何破题?故事还得从刘守仁说起。

  刘守仁,1934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市,我国著名绵羊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被誉为“军垦细毛羊之父”。

  时间回溯到1955年。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当年11月的一天,山上刚下过雪,刘守仁带着两大捆行李,一脚雪一脚泥,在太阳即将落山时,来到了位于天山深处的紫泥泉种羊场(简称“种羊场”)。当时,种羊场是兵团农八师管辖的一个农牧团场,陈永福担任场长。

  不到20平方米的地窝子里,摆了一张木板床,床上放着绿色军用被子,还有一张小木桌和一个铁皮做的火炉,这就是刘守仁的新家当。

  到种羊场不久,刘守仁被任命为种羊场畜牧兽医技术员。

  有一天,陈永福带着刘守仁连夜骑马顶风冒雪跑几十里山路,赶到母羊产羔的“冬窝子”。刘守仁突然看到,离“冬窝子”不远的地方,一只母羊在野外产下一只羊羔,刘守仁翻身下马,边跑边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小心翼翼地把寒风中出生的羊羔包好,飞快地向产羔的“冬窝子”跑去。

  经过多次调研,刘守仁向种羊场领导提出建议:“把阿尔泰细毛羊的皮毛‘披’到当地哈萨克羊身上,培育出新型的适应本地条件的细毛羊。”

  种羊场领导告诉刘守仁,以前有专家做过杂交实验,虽然育出了细毛羊,但羊毛短、产量低、适应性差,过些时候,又会出现“返祖”现象。

  为了科研攻关,刘守仁精心研读外国专家关于阿尔泰细毛羊的论著。他根据种羊场现有阿尔泰羊的资料,竟查出这批羊上溯五代的谱系,彻底弄清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这一发现,让全场干部和技术人员为之振奋。

  稍微懂得遗传学的人都知道,弄清羊的谱系,对选种和稳定遗传性非常重要。那年冬天,刘守仁得到兵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制定了绵羊育种计划。

  不久,刘守仁就拿起羊鞭,独立看管一个有360只母羊的羊群。从选羊到配种,事事亲力亲为。1957年春天,第一代杂种羊在天山深处诞生了。新生的小羊,毛细如丝,有白色的、黄色的,身上都像涂了一层油脂。

  望着面前这些新生细毛羊,欣喜之余,刘守仁心里却有一些遗憾:杂种羊的毛色不太纯正!他向领导请愿,要迈出第二步,育出第二代细毛羊。

  但是,几乎所有的文献资料都在告诉刘守仁:培育新品种要经过杂交、横交固定、提高三个漫长的阶段,少说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国家的严峻形势不允许他耗费那么长时间。刘守仁不信邪,决定突破框框,闯出新路。

  为此,刘守仁制定了近乎倒计时一般的细致育种计划。在科研当中,他和泥浆、血水、羊粪、草屑、发出冲鼻腥膻味的羊群为伴,一过就是8个春秋。

  1965年,是刘守仁培育细毛羊获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年4月,正值牧草返青的时候,几百只军垦细毛羊“咩咩”落地了。经过科研部门鉴定,羊毛的细度、弯曲度和光泽度都达到了高级毛纺原料的标准。

  1968年,刘守仁培育的军垦细毛羊在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从此,中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毛肉兼用细毛羊种。

  从1968年开始,刘守仁含辛茹苦14年,引用澳大利亚公羊与军垦细毛羊杂交,成功培育出“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

  1989年5月14日,“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繁育体系在兵团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鉴定,兵团畜牧业首次拥有了一个制高点。

  此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走向北疆众多牧区,天山脚下肥美的水草滋润着这批具有澳大利亚血统的“混血儿”,它们又从这里走向更多的地方。仅种羊就向25个省份输送32万多只,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4亿多元。

  2008年4月,全国首例含有人肝细胞再生增强因子的转基因克隆羊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诞生。次年,“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羊毛的批量化工业性试纺,为我国毛纺工业高档产品再次填补了优质国产超细羊毛原料的空白。

  扎根新疆60余年,刘守仁育成了军垦细毛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2个新品种和9个新品系。曾两度主持“细毛羊繁育体系”“北羊南移”国家工业试验项目。创立了“血亲级进”“品种品系齐育并进”等育种方法,为丰富我国细毛羊种质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虽然已功成名就,但85岁高龄的刘守仁并没有忘记他与“羊”的那份感情,如今他仍然专注于多胎肉用羊新品系的培育工作。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促使我不停工作的动力是能为国家和边疆各族人民做点事。成果不是我个人的,是所有养羊界科技人员和牧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离了科技团队和广大牧工的忘我帮助,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干不成事的。”刘守仁说。

  从兵团走向世界

  “农业机械化是兵团大农业的标志。”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委员、机械装备研究所所长汤智辉说,“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我们基本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机械化大农业生产体系,目前兵团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近30年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为代表的机械装备研究团队,针对兵团提出“六大精准农业”发展战略,研发了精量播种机、铺膜铺管精量播种机等农牧机具60多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中,2002年研制成功的“棉花铺膜铺管精量播种机”,累计推广近4万台(套),作业面积近3亿亩。

  2005年,兵团棉花总产近百万吨,获得空前大丰收。兵团农业机械化率高达86%,居全国之首。但恰恰在棉花采摘上是“短板”,每年急需60万-80万名季节性拾花工,手工采棉,每年要支出10亿元的劳务费用。

  年复一年,这是兵团各级领导最棘手的大事。为解决这一困扰,陈学庚科研团队潜心攻关,研发出脱叶剂高效喷洒、机械采收与储运等关键技术装备,创建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率先在国内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受访职工群众表示,棉花铺膜栽培技术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帮助贫困户实现科技脱贫。但因残膜回收工作滞后,也给农田带来一定的污染。

  “不把麻烦留给子孙后代。”这是陈学庚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要解决的“麻烦”就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鉴此,陈学庚科研团队加入兵团“机械化残膜回收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组,已研制出十多种残膜回收新机具。

  汤智辉介绍,2017年,针对长期以来国产大马力拖拉机配套液压翻转犁作业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新疆农垦科学院正式启动兵团重大科技项目大马力配套犁项目攻关。通过两年的技术攻关和大田试验,自主创新研制的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犁整体性能与质量明显提升,各项应用数据已与德国雷肯犁相当。

  “截至目前,大马力配套犁已在北疆、南疆累计作业2.5万余亩,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作业效果理想。”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炫表示,目前大马力配套犁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农垦科学院从以色列引进了滴灌节水技术,但因滴灌器材价格昂贵而难以大面积推广。经过多年努力,新疆农垦科学院啃下这块“硬骨头”,生产出低成本器材和装备,形成了推广服务体系,使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同时,兵团还培育出自己的节水上市公司——新疆天业集团。

  统计显示,新疆农垦科学院自推广滴灌技术以来,以膜下滴灌技术为平台,累计推广面积达5490万亩,节水65.88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了41个新疆天池的蓄水量。滴灌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于30多种作物,推广到内地8个省区,并在吉尔吉斯斯坦等13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滴灌面积5万余亩。

  精彩不止于此。2013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联盟,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于2014年挂牌成立了兵团在境外首个现代农业示范中心。随着兵团发展重心向南转移,新疆农垦科学院强化“棋眼”意识,研究制定新疆农垦科学院向南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

  “60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在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壮大兵团为己任,砥砺奋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疆农垦科学院院长刘景德说,“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力争在建设边疆伟业中再创辉煌。”(作者 李炜 李朝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