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绿 生态底色更浓
经济日报讯:近年来,辽宁丹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建绿、植绿,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与修复,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辽宁省丹东市素有“北国江南”美誉,南临黄海,发源于长白山的鸭绿江由此入海,沿海、沿江、沿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沿”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丹东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辽东绿色屏障”之称,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下发的林地变更成果数据显示,丹东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497.15万亩,居全省第一位;丹东境内已发现植物1841种,野生动物422种。
除了大自然的馈赠外,人为添绿让丹东的生态底色更浓。
守护好每棵树
6月末,天气转热,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天桥沟森林公园却清爽宜人。游走在山林间,仿佛畅游在天然氧吧中。森林公园的植物区为长白山和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丰富,这里是天然的植物家园。
景色宜人的背后,是丹东为林业资源保护戴上“紧箍”——不断完善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重点实施“青山工程”等一批重大林业建设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与修复,全市共建立14个自然保护区和林业保护小区。
与此同时,丹东尽最大努力做好预防、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工作。目前,以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森林火灾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管护工作正在进行。丹东市组织建立市、县、乡镇、村组、护林员、林农六级森林资源管护体系,逐步实现法规管林、全民护林的长效机制,联合木材检查站、乡镇林业站、村组干部同林业公安一道承担森林资源的管护责任。
“每天巡查近500亩地。我已经管护这片林子30年了。”张仁财是凤城市爱阳镇林业工作站的队长,他和全市2000多名护林员一道,精心保护着丹东的森林资源。
“林区‘四乱’的防控力度还在加大,我们要‘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守护好丹东的青山绿水。”丹东市林业局相关领导表示,丹东市决心针对砍伐、运输、销售、加工各环节进行整治,斩断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利益链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丹东的魅力之源,也是百姓宜居乐居幸福生活的根本所在,更是丹东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优势和不竭动力。“凡是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不引,凡是环评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凡是有可能产生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上。”为了守住这道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丹东近几年累计淘汰关闭900余家污染企业,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如今,丹东境内鸭绿江下游水质各项理化指标检测数值均达Ⅱ类水质标准。与此同时,《辽宁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鸭绿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程度逐年降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达到清洁海域水平,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保持了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
走绿色发展路
“守住这片山林,就是守住一个绿色银行。”宽甸县振江镇大青村的王广宝有一片板栗园,近年来通过改良板栗品种、栽种红松、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收益甚好。
“三年前,这里还是座废弃矿山,现在建了休闲观光区和生态农业区,油菜、桃树和向日葵开花时可美了。”东港市北井子镇徐坨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会到家门口的田野主题公园走走。在这之前,村民很难想象,曾经岩石裸露、坑洼不平的地方,如今焕然一新成了公园。
秉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丹东正迈开大步,走定绿色路、算清绿色账、打好绿色牌。
丹东加大了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林下经济建设。全市林业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500多万亩,逐步形成了以板栗、红松果材林、榛子、猕猴桃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和林药、林菌、林菜、林畜为特色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主导产业板栗202万亩、红松果材林86万亩、榛子9.5万亩、猕猴桃2.8万亩;林下经济中,以林下参、玉竹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总面积51万亩,食用菌面积2.8万亩,以刺龙芽、大叶芹为主的山野菜栽培面积53万亩,以林蛙、笨鸡等为主的林下养殖存栏量1.5亿只,其中林蛙年产量达1亿只,成为东北重要的林蛙养殖基地。
今年,丹东市还将新增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开发面积1.16万亩。
丹东还扶持和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建设。全市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龙头企业3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林产品加工企业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39家,其中省级以上合作社11个,包括国家级4个,入社社员13.4万人。
打造绿色家园
从4月份开始,丹东园林绿化工人开始全面行动,将街道两旁枯死的树木移走,挖坑栽植银杏和法国梧桐等树木。今年丹东继续开展全民共建生态绿色家园活动,动员城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沿街商铺、社区居民等各界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建绿、植绿活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市区内基本无裸露地面,街路行道树生长整体茂盛,居住区、公园等各类绿地景观优美,城市内河护岸生态自然整洁。
“街路沿线行道树整齐旺盛,公园和各类绿地景观优美,城市内河护岸生态自然整洁,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再无裸露地面。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基本形成,广大市民走出家门,300米内可以见绿,500米内能够入园。”这幅城市图景,丹东决心在3年内将它变成现实。按照《丹东市城市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和《丹东市共建生态绿色家园活动实施方案》,丹东市将本着“沿路建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裸土覆绿”的原则,逐步把丹东建设成绿地分布合理、生态系统健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宜居城市。
这一总体布局,点明了城区绿化进一步深挖潜力、增量提质的方向——眼下在丹东城区,不少街路沿线都存在行道树缺株、绿地规格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部分街路两旁,还有裸露的地面、弃管的花坛绿地,以及一些废弃工地、废弃的铁路沿线。此外,部分单位小区的庭院也还有广阔的覆绿空间。
“尽量栽植体现丹东特色、适合本地生长、生命力旺盛、维护成本较低、便于管理的乡土植物,宜花种花,宜草栽草,宜树植树,不流于形式、不千篇一律”是丹东落实共建生态绿色家园活动实施方案的指导原则。
丹东为此实行的“绿色图章”制度引人注目。“就是尽快完善和编制城市园林各专项规划,全面执行新建项目规划绿地率的国家标准,按出门‘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原则,增加城市街头各类休闲绿地、游园广场和道路环岛的绿地规划建设。”丹东市住建委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现有绿化成果,扩大城市绿化规模,也能均衡城区的绿化分布,满足市民对多样化绿化景观的审美和体验需求。
在改革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丹东也有大的突破——着手推行“定岗、定工作量、定标准、定经费,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园林绿化养护作业制度;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这将使建设和管理的权责更加明晰,有利于提高园林养护的专业水准,实现对城市绿地的科学精细管理。”丹东市住建委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说,到2020年,丹东市将实现城市绿化物科学养护管理全覆盖目标。(作者 张允强)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