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秋分 从节气升级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原因何在?
原标题:解码秋分 从节气升级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原因何在?
9月23日,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四个节气中,目前升级为节日的节气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清明,第二个就是秋分。 为何秋分能升级为节日?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何特殊之处?
秋分,秋之半,古称仲秋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为农历八月的中气。秋分的“分”字,从古代字形上看,是把一件东西一分为二之意。此字中间是一把刀,两边是已被切成两半的东西。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就是秋之半,古称仲秋。而春分的含义也是一样,意为春之半。
但夏冬两季中间的节气却不叫“夏分”和“冬分”,而是叫“夏至”和“冬至”,这是为何?
其中的奥秘,是阴阳二气的转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间二气而已。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意思是每年的气候变化无非是阴阳二气的转换形成的,阳气生于子月(十一月),终于午月(五月),至卯月(二月)阳气升至中点,而春分又在卯月之中,正是阳气行至一半之时,故谓之“阳中”。到了夏至,阳气已达终点。“夏者,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故称之为夏至。
同理,因阴气生于午月,终于子月,至酉月(八月)升至中点,而八月中气正是秋分,为阴气之半,故谓之“阴中”。到了冬至,阴气已达终点。冬至的“冬”字,也是“极”的意思,意为“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秋分的特殊之处,就是它既是季节之中,也是阴气由弱变强之中。此时的气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月光如水,风清露冷。
秋分昼夜平均
秋分的物候也很特殊:
一候雷始收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鲍氏曰:‘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阳气盛而发声,始于春分。至秋分阴气渐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瑾塞之也。’”由于空气变冷,蛰居的小虫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收窄,只留一个小口。到了冬天,就把它封起来。
三候水始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说的是春夏降雨量多,至秋天降雨量减少,加上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就变少了。
秋分的另一特殊之处是昼夜平均,一年中唯春分和秋分两日有这种现象,此后便是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古人认为这两天是阴阳二气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日月代表阴阳,故于春分日祭日,于秋分日祭月,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秋分“祭社”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各地农民纷纷抢抓农时收获农作物,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十五天既是秋收之时,又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农谚所说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由此可见,秋分是个大日子。因此,人们在忙碌之余,还举办各种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秋分习俗。
秋分习俗中,最重要的是“祭社”。“祭社”就是祭祀社神,亦即“土地神”。一方面是感恩大地的赐予,另一方面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周代开始,从天子到平民,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社”,称为“春社”和“秋社”。“秋社”的时间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多在秋分十五日内。
同时,人们还要感谢耕牛的勤劳,有送秋牛的习俗。送秋牛并不是送秋天的牛,而是送“秋牛图”。这一天,“秋官”(民间说唱者)带着提前印制好的“秋牛图”,挨家挨户上门说唱,内容都是与农耕有关的吉祥语,说到欢喜处,主人便收下“秋牛图” 并打赏“秋官”。
我国自古以农耕立国,农耕文明已传承了数千年。虽然现在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但国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仍十分重视。去年,国务院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从此以后,秋分从时令节气“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个节日的设立,不仅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也是对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的致敬与传承。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