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护肤常识  保湿

冯刚毅:56年粤剧人生,“梅开二度”第一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深圳新闻网2019年7月2日讯 “空调、西瓜和WiFi” PK“躺椅、摇扇和听粤剧”,你站哪边?

  关于夏天的理想状态年轻人和老一辈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年轻人的耳机里音乐五花八门,唯独缺了传统戏剧,听不懂甚至没听过也是普遍现象。但对老一辈的广东人来说,听粤剧才是最有生活韵味的事。

  40年,当深圳从南方小渔村蜕变成国际大都市,伴随着人的集聚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催生出一批具有时代印记的文艺名家,为了让更多人聆听到时代声音。2019年“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再度起航,今天我们聆听文艺名家冯刚毅“梅开二度”的粤剧人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不是触屏设备吗?

  01.粤剧在他的生活里扎了根

  生于广州的冯刚毅也是听着“广东大戏”长大的,那个时候满街满巷,村里面的广播,放出来的都是粤曲,谁都喜欢看戏。为了有机会接触剧团看戏,他在戏院帮观众带座位。终于16岁那年他第一次穿着戏服登台演出。

  1963年4月冯刚毅考入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1965年底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该县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深圳粤剧团前身)。冯刚毅的粤剧之路走的波折,但很坚定。

  别人是10年磨一剑,冯刚毅用了16年,每天除了演出,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练功。摸、爬、滚、打,琢磨唱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他一点都不觉得苦。

  终于在1979年因粤剧《鸳鸯泪洒莫愁湖》一戏成名,冯刚毅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在粤剧界崭露头角,那个时候他32岁。

  02.“梅开二度”出在深圳

  一个时代,一个时期,造就了一种艺术一种现象。

  从临时搭建的小戏棚到有固定的戏台,在粤剧几百年的历史里,广东艺人不断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作为一位老戏骨,冯刚毅见证了粤剧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不像在“老火靓汤一样温润”的广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剧在深圳来得更热烈些。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开放的政策为粤剧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冯刚毅所在的深圳市粤剧团更是演出不断。

  1984年的《风雪夜归人》在中国粤剧界爆红,在新加坡与中国港澳等地巡回演出,赢得观众一片叫好。

  1989年4月,冯刚毅凭借《风雪夜归人》成为粤剧界摘“梅”第一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传统艺术受到严重冲击,粤剧市场黯淡萧条给冯刚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1990年他转行当了一年多的出租车司机,期间虽然物质上得到填充,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粤剧团,在1992年冯刚毅决定重返粤剧舞台。

  回归后的冯刚毅开始改变戏路,一改往日俊朗小生形象,演绎了“丑生”驼哥新形象,2002年,冯刚毅凭借《驼哥的旗》,获中国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梅开二度”的第一位演员。

  冯刚毅说:“粤剧能够获得梅花奖,二度梅不是出在我,而是出在深圳。”

 

  03.退休后仍然心系粤剧团

  “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我都希望能够进去。”16岁开始唱粤剧,72岁仍站在台上,整整56个年头粤剧在他的生活里扎了根。

  冯刚毅最辉煌的几十年是在深圳粤剧团度过的,现在退休了仍然时时心系粤剧团,主动请缨去粤剧团做艺术顾问,帮助年轻演员讲戏、排戏,他想要把粤剧的东西传承下去。

  在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粤剧始终生长在城市脉络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要获得新生活力,更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艺术的生命力就是不断创新。舞台是艺术的延续。

  今天我们致敬老一辈粤剧表演艺术家,同时更需要年轻演员注入新生活力,延承粤剧精粹,留住城市文化根脉,让这场经典大戏成为深圳一张鲜活的文化面孔。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