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编制19万人
人民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杜燕飞)9月18日上午,在国新办召开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琼色介绍,当前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
一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要由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组成,共编制19万人,是我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
二是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主要由地方政府和企业专职消防、地方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构成,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协同力量,担负着区域性灭火救援和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专业救援职责。另外,交通、铁路、能源、工信、卫生健康等行业部门都建立了水上、航空、电力、通信、医疗防疫等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担负行业领域的事故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三是社会应急力量。经摸底调查,目前社会应急队伍有1200余支,依据人员构成及专业特长开展水域、山岳、城市、空中等应急救援工作。另外,一些单位和社区建有志愿消防队,属群防群治力量。
同时,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我国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突击力量,担负着重特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
琼色表示,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重点围绕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加大救援理念、组织指挥、联动机制、专业训练、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升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重点围绕提升专业领域救援能力,优化力量布局,整合各类资源,补齐建设短板,完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专业作用。
社会应急力量重点围绕规范有序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水平进行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配合有力、全社会参与的应急工作格局。
同时,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纳入国家应急力量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大灾大难时协调有序、指挥顺畅、联动高效。
琼色介绍,2018年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森林部队集体转隶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之前相比,应急救援队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定位更加明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标定的建设方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对标,适应变革,从理念、职能、能力、机制等方面加快转型,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主动防范并提前预置力量,针对综合救援需要补充配备专业装备,组织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全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以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重塑重构的初步成效。同时,组建中国救援队,承担起跨境、跨国救援任务,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二是职责大大拓展。转制前,主要履行防火、灭火职责,在救援方面仅限于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转制后,一方面坚持预防为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一方面在继续履行灭火救援职责的基础上,承担起各类灾害事故的应对处置任务。像水灾、旱灾、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交通、危化品等事故都是现在救援的范围,成为了主责主业。今年以来,一线消防救援指战员人均参加救援任务同比增加了27.9%。
三是机制不断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指挥。队伍内部垂直管理,政令更加畅通,指挥更加顺畅。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应急管理部统一调动指挥,力量调派更加迅速,作战行动更加高效。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建立健全了响应机制、联动模式。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实施跨区域应急救援同比增加了26.7%。特别是在山东寿光洪涝、“山竹”“利奇马”等台风、江苏响水“3·21”爆炸等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这种指挥机制的效能得到了充分显现,也体现了我国应急管理改革的成效。
四是能力显著提升。适应“全灾种”救援需要,分区域在全国布点建设了27支地震、山岳、水域、空勤专业队,以及2个消防救援搜救犬培训基地,在各省组建了机动支队、抗洪抢险救援队,各地同步组建了246支工程机械救援队、2800余支各类专业队,在边境线组建了6支跨国境森林草原灭火队,在黑龙江和云南分别建设了南、北方空中救援基地,并在拉动和实战中锤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综合救援能力。队伍组建以来,先后成功处置了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等重大险情,圆满完成云南麻栗坡特大山洪泥石流、山西乡宁山体滑坡、四川长宁6.0级地震、贵州水城山体滑坡,云南大理、内蒙古汗马等特大森林火灾,以及今年多地洪涝、台风等重大救援任务,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 标签:
- 编辑:杨紫
- 相关文章